都說“股市是經濟的晴雨表”,雖然股票市場價格與現實經濟表現并不完全一致,甚至在短期內會出現脫離實際的情況,但是從長遠的角度來看,上市企業的數量及質量與地區經濟的發展狀況息息相關。長期以來,江蘇作為經濟大省,資本市場一直處于較為活躍的狀態。
在注冊制改革的推進下,去年的A股市場可謂火爆,其中,江蘇表現亦是不俗,IPO企業數量位居全國第三。進入2022年,江蘇的資本市場繼續活躍——截至2月底,在江蘇省內注冊的A股上市公司總數達到583家,IPO申報企業數量達到130家,上市輔導備案的企業數量達到297家,兩項總數達到427家。
今年前兩個月,江蘇新增上市公司同比去年增長18%。1月份,江蘇新增9家上市公司,分別是C駿成、C采納、益客食品、滬江材料、創耀科技、泰慕士、亞虹醫藥-U、國芯科技、威博液壓;2月份數量有所下降,新增4家,分別為亞信安全、東微半導、標榜股份、紐泰格。
總市值逾七萬億元
截至2月末,江蘇583家公司總市值為7.04萬億,較1月份增加2136億,較去年年末的7.58萬億總市值有所縮水。
具體來看,千億市值公司由2021年末的9家減少為8家,分別是藥明康德、恒瑞醫藥、洋河股份、國電南瑞、天合光能、華泰證券、東方盛虹、先導智能。與去年相比,前三甲名單沒有變化,其總市值分別為3016億元、2556.7億元和2482億元。
另外,據iFinD數據統計,截至3月18日,已有310家江蘇上市公司發布2021年業績預告,占江蘇587家A股上市公司的52.8%。這當中有234家公司預計盈利,占比75.5%。同期,全國共有2587家上市公司發布2021年業績預告,其中1894家預喜,占比73.2%,江蘇較全國整體水平高2.3個百分點。
而從盈利規模來看,在234家預計盈利的企業中,恩華藥業、天華超凈、龍騰光電、怡球資源、國聯證券等50家公司預計凈利潤上限超過5億元,中材國際、上機數控、華昌化工等27家公司預計凈利潤上限超過10億元,徐工機械、國電南瑞、藥明康德等15家公司預計凈利潤上限超過20億元。
此外,受產業鏈及相關需求影響,有色金屬、交通運輸、通信、紡織服飾、家用電器等15個行業預計平均凈利潤實現正增長,占比超五成。其中,聚杰微纖、東方盛虹、和晶科技等10家公司預計年報凈利潤同比最大增幅超過500%。
科創板企業數量位居全國第一
在江蘇583家中,主板上市企業331家,創業板上市企業161家,科創板上市企業76家,北交所上市企業15家。其中,江蘇境內的科創板公司數量位居各省區第一位,上海、廣東則以61家并列第二,北京以51家位居第三,而同為長三角地區金融大省的浙江省僅有33家科創板公司,未進入前三名的行列。
江蘇上市企業在科創板的良好表現,與江蘇民營經濟發達,特別是中小民營企業分布廣而多不無關系。從企業規模來看,與北上廣深相比,江蘇IPO公司普遍以中小型企業為主。相較于主板,科創板的準入門檻相對較低,因此“小而精”的企業往往更青睞于后者。
從另一方面來看,眾多企業登陸科創板,也反映了江蘇科技型中小企業的發展活力。據江蘇省科技廳消息,2021年江蘇省通過科技型中小企業評價并取得入庫登記編號的企業突破7萬大關,達72261家,同比增長79.3%,總數蟬聯全國第一。
蘇南地區上市企業優勢明顯
在區域分布上,無論是數量還是業績表現,蘇南地區都具有明顯優勢。
數量方面,截至2月28日,蘇州市A股上市公司總數達到178家,今年將沖擊200家;而南京和無錫則分別達到107家和105家,三城上市企業總數在全省占比近七成。
細化區域來看,“江陰板塊”表現亮眼。目前,江陰累計培育上市公司58家、新三板掛牌企業56家,上市公司總數名列全國縣級市第一。這主要得益于當地厚實的工業基礎,以及濃厚的上市氛圍。被譽為“華夏A股第一縣”的江陰不僅積極發展新能源、集成電路、高端裝備、生物醫藥4個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還十分注重營商環境的培育優化。正是在這樣的氛圍中,資本市場的“江陰板塊”才十分活躍。2022年,無錫的新年第一股采納股份、虎年第一股標榜股份,均誕生在江陰,這足以證明江陰對資本的吸引力。
盈利方面,在上文提到的234家預計盈利的公司中,蘇州以73家、無錫以46家、南京以37家位列前三,分別占比31%、20%、16%。在前15家預計凈利潤上限超過20億元的上市企業中,這三城依舊霸榜,只不過排名有所調整——南京、無錫以4家企業并列第一,蘇州以2家企業次之,而徐州、鎮江、南通、淮安、常州則各有一家進入榜單。
另外,受疫情影響,3月22日,常州市哈焊所華通(常州)焊業股份有限公司通過“云敲鐘”的方式,在深交所創業板掛牌上市,這是常州今年首家上市公司、全市第 82 家上市企業。
標簽: 上市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