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被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困擾多年的96歲高齡的“老革命”鮑爺爺,經過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心血管內科專家團隊的精心治療,成功接受了心臟射頻消融微創手術治療。術后,患者心悸氣喘的癥狀顯著改善,老爺爺又重新煥發了活力。目前,鮑爺爺恢復十分順利,正在進一步康復中。
據了解,96歲的鮑爺爺曾參加過抗日戰爭、淮海戰役、渡江戰役等,是大家眼中的革命英雄,更是個長壽明星。然而,反復心悸氣喘八年卻一直困擾著他的生活。八年前,鮑爺爺開始出現胸悶心悸不適,家人慕名來到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找到心血管內科丁建東主任醫師就診。丁主任為其做了冠脈造影,查出冠心病、多支血管嚴重病變,并在右冠狀動脈植入了支架,術后胸悶癥狀較前緩解。但鮑爺爺仍時常感到自己心悸難受,休息和服藥均不易緩解,家人曾經送他到當地醫院就診,當地醫院診斷為“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考慮到鮑爺爺高齡等情況予以保守治療。但是,經多種藥物治療效果仍不理想,鮑爺爺心悸等不適依舊反復發作。
今年3月,鮑爺爺的家人再次帶著老爺子來到心血管內科丁建東主任醫師的專家門診就診,丁主任詳細了解患者的情況后,為進一步治療將其收治入院。住院期間,鮑爺爺多次發生心悸難受,查心電圖示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有兩次發作時間較長,出現血壓下降,鮑爺爺幾乎不能耐受;還好搶救及時,每次都化險為夷。
隨后,中大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馬根山主任醫師、丁建東主任醫師、陳龍副主任醫師、王宇主治醫師、劉耀武主治醫師、周千星主治醫師等緊急進行病情討論,綜合評估患者各項指標及具體情況:一方面患者超高齡,合并冠心病、三支血管病變,行心臟手術風險高;另一方面鮑爺爺的心動過速經藥物治療效果不佳,且發作時可出現血壓下降、病人不耐受等情況;認為心動過速對鮑爺爺的影響巨大,甚至可能會危及生命。在經過充分術前評估,并在患方充分信任支持下,決定為鮑爺爺施行射頻消融手術。
中大醫院心血管內科陳龍副主任醫師正在為老人施行射頻消融微創手術。
當天中午,經過充分細致的術前準備工作,中大醫院心血管內科陳龍副主任醫師及團隊為患者進行了射頻消融手術,術中診斷為房室結雙徑路所致房室結折返性心動過速(慢快型);在經典慢徑處行射頻消融效果不佳,后在冠狀竇內行射頻消融后,反復程序刺激示慢徑消失,房室傳導無跳躍性延長和回波,未能再誘發出心動過速。術后第一天,鮑爺爺就順利下床活動了,精氣神十足。
中大醫院心血管內科專家團隊與恢復的老人愉快交流。王倩/攝
那么,什么樣的情況屬于心動過速呢?陳龍副主任醫師指出,心動過速是指心臟跳動的節律超過正常范圍,一般是指靜息心率大于100次/分。引起心跳過快的常見原因可以分為功能性和器質性。功能性的原因包括運動、情緒激動、長期失眠等;器質性的原因包括陣發性室上速、房撲、陣發性房顫等。若心率過快是由房性心動過速、房顫、房撲等心律失常疾病引起時,患者多有心悸不適癥狀,部分患者有血壓下降、血栓形成和栓塞等風險。
據丁建東主任醫師介紹,目前,治療室上速、房撲、房速、房顫、房早、室早、室速等,都可首推經導管消融術,比如射頻消融、冷凍消融等,具體的治療方案因人而異。射頻消融術屬于其中的一種,通過穿刺血管,把電極導管送入心臟的相應部位,先檢查確定引起心動過速的機制和異常結構的位置,然后將導管送到局部釋放射頻電流,使局部產生高溫,通過熱效能,使局部組織發生脫水、干燥、壞死,達到治療目的。手術多在局麻下進行即可。這種射頻電流損傷范圍往往在數毫米左右,多不會造成機體明顯危害。
中大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馬根山教授指出,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導管消融作為一種微創介入手術,術中局麻,病人全程清醒;手術創傷小,患者恢復快、痛苦少,術后復發率低。射頻消融術有利于恢復正常心律,成功率遠高于藥物治療;能夠顯著減輕或者消除心律失常癥狀;減少或避免了長期服用抗心律失常藥物;同時,能更好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改善患者預后。因此,患者一旦出現胸悶氣喘、心慌不適等異常情況,應及時到醫院就診,在醫生的建議下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有效治療方法。
據悉,目前,中大醫院心血管內科設有心律失常專病門診、心房顫動專病門診、起搏器/暈厥門診等。該領域團隊對于各種復雜心律失常的診療包括各種快速性心律失常如心房顫動、心房撲動、房性心動過速、房性早搏、陣發性室上速、室性早搏、室性心動過速等的導管消融治療;各種緩慢性心律失常如病態竇房結綜合征、房室傳導阻滯等的起搏治療,心力衰竭和惡性心律失常患者的CRTD/P和ICD的植入,生理性起搏如希氏束起搏和左束支區域起搏等都有豐富的經驗。近年來,團隊不斷開拓和創新,在零射線下的復雜心律失常消融、器質性心臟病室性心律失常的心外膜消融等領域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王倩程守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