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貓牌電視機、蝙蝠牌電風扇、大橋牌自行車、鐘山牌手表……這些一度令南京人驕傲的品牌,從誕生那天起就帶有濃厚的時代印記。
歲月的留聲機里播放著懷舊的故事,那些年的“南京制造”,這群時光里的“老朋友”,你還記得嗎?
鐘山表由南京手表廠生產,手表廠前身是上個世紀50年代成立的江南造鐘廠,主要生產“大公雞鬧鐘”。
1956年2月5日《新華日報》:南京市公私合營江南造鐘廠職工,在實行公私合營后第一個月就超額完成生產雙鈴鬧鐘的任務。圖為工人正在檢查成品。
1958年,江南造鐘廠遷到苜蓿園大街,改為紫金鐘表廠,造鐘的同時,開始造表,主要生產仿瑞士的“大羅馬”。上世紀60年代初鐘表分家,遷至四方城一帶,成立了南京手表廠。
四五十年前,南京手表廠生產的鐘山表絕對是“潮人”的標配。
鐘山表走時精準、樣式新穎,價格在30元左右,與一塊120元的“上海表”相比,可謂價廉物美。
因此,鐘山表上市后,迅速得到消費者青睞,風靡全國。
以至于很長一段時間里,鐘山表“一表難求”。
南京手表廠的鼎盛時期是20世紀八九十年代,80年代中期,年產量一度達到250萬只。一年上繳利稅就達4500萬元到4800萬元。累計生產了5000多萬只手表,上繳利稅5億多元。
南京手表廠月產量最高時,達到20萬塊,上繳的稅收名列南京市第6位。
根據南京市檔案館館藏檔案記載,1981年南京市第一商業局曾經下發過一個《關于增撥一九八一年長征自行車、鐘山手表、熊貓縫紉機的通知》。通知中指出,南京市一次性增撥長征自行車1440輛、鐘山手表1000只、熊貓縫紉機500臺,這批增撥的“三大件”市里一律不留,全部下撥農村。重點照顧對交售糧、油、棉、豬、禽、蛋、水產等農副產品較多的生產隊、社員。
檔案中還記載了,1986年南京市手表廠向江蘇省廣大軍烈屬、傷殘軍人、復員退伍轉業軍人等優撫對象優惠供應系列鐘山表。
在那個物資緊缺的年代,江蘇省和南京市還經常用鐘山表到外省去置換木材、煤炭等物資,用于南京地方工業生產。
當時,南京正在建設南京長江大橋,由于鋼材供不應求,南京市政府采用“手表換鋼材”的法子,換回了許多建設大橋所需的鋼材。
改革開放后,大量的進口電子表、石英表占據市場,國內組裝手表的商販也多了起來。
如今,鐘山表雖然已經退出市場,但記憶的指針仍在旋轉,準確指示著那個年代的時點,那有節奏的嘀嗒聲,激勵著人們只爭朝夕,不負韶華!!
原標題:刻進指針里的時光
來源:南京市檔案館
標簽: 南京手表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