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不定時開播批閱作業,順便放放音樂放松一下......”開學已兩個月,伴隨著持續推進的線上教學,江蘇大學電氣信息工程學院教師李長杰在嗶哩嗶哩網站(B站)的不定時直播,成為不少學生晚間自習的新陪伴。
傳統智慧教學平臺的運用,輔之新式社交型學習,在李長杰看來,信息技術和互聯網的加持下,復雜有難度的“電路課”能夠實現教得輕松,學得愉快。
搭伴學習,消除疲倦感
4月7日晚8點,打開李長杰的“陪你學電路”直播室鏈接,已有近40人在線,批改作業的李長杰和晚間自習的學生同時開始學習工作。
“線上教學什么時候結束?”“交流電應該如何復習?”“想起老師給我的電路作業評語了。”直播時,李長杰其實并不出鏡,但學生有任何問題都可以留言,李長杰隨時解答。在這里,直播室更像是一個共同分享經驗、彼此監督、互相激勵的另類學習空間。
日前,江蘇大學發布消息,原計劃恢復線下教學的通知取消,全校繼續實行線上教學。面對線上教學逐漸“常態化”,學生網課勁頭不那么足了,作業打卡不那么積極了,學習態度也沒有之前端正了。如何消除疲倦感,帶去新體驗?
“這屆年輕人喜歡上‘B站’搞學習。”李長杰笑著說,開直播其實是利用了同伴效應,借助網絡直播的實時特點給學生帶去一種沉浸式的學習體驗。“對我來說,能夠拉近與學生的距離;對學生而言,能夠引起自身共鳴,知道還有許多人在共同努力,消除了學習的孤獨感。”
“少了步驟”“畫圖不規范”“還可以更完美”在電路作業上,李長杰的評語不少見,學生卻很少見批閱的過程。看著直播室里李長杰圈圈劃劃,電氣(卓越)2101班的馬飛揚覺得很新鮮,“李老師時髦又有趣。喜歡這樣的‘陪伴學習’,也喜歡李老師充滿情趣的生活態度。”
在B站,李長杰的“電路理論一起學”“生命中的風花雪月”兩個專欄也頗受學生歡迎,其中上傳的16個電路理論難題和知識點解析視頻,總播放量已達4.1萬次。
強化互動,豐富學習體驗
直播批改作業獲得認可和關注,李長杰開心卻也意外。因為在李長杰看來,確保線上教學質量才是他的主戰場。
事實上,作為“電路原理”課程教師,李長杰在2016年便已開展“電路原理”課程的翻轉課堂教學實踐。經過多年的實踐嘗試,不斷調整設計教學環節,從一開始的不熟悉、不適應,到現在的熟練使用,甚至不斷啟用新的功能應用,學生給出的反饋令人欣喜。
在學習結點電壓法的課堂上,金山英才2101班的學生不約而同地屏住呼吸、緊緊盯住屏幕上滾動著的頭像。兩秒后,李文青看見自己的姓名停在了屏幕中央,略帶緊張地調整設備、打開麥克風后便開始講述自己的解題步驟。
據了解,“電路原理”課程線上學習以及平時作業分別占到最終成績的30%、20%,這樣的課堂讓學生一刻都不敢放松。李文青不禁感嘆,“學習任務版塊多、環節緊湊,緊張又刺激,但經過這一套練習,電路學起來也真的不費力。”
“在我的課堂上不僅要動腦,也一定要動手、動口。”李長杰線上課堂的電子板書總是保有相當比例的留白,為的就是適時將話語權交給學生,和學生一同書寫、演算。
課前學習慕課視頻,課中隨機點名提問、限時線上答題,課后整理學生答題情況并反饋,每周一次單元測驗、學生之間作業互評......為防止學生“走丟”“走神”,李長杰盡可能貼近真實課堂場景,利用雨課堂、騰訊會議等智慧教學平臺上簡單、易操作的小功能和小程序,布置形式多樣、內容精煉、富有實效的學習任務,以實現線上教學的效率最大化、效果最優化。
優化不止,不斷迎接新挑戰
線上教學內容越來越成熟,方式也越來越靈活,但對擁有豐富經驗的李長杰來說仍有諸多挑戰。
一部筆記本電腦、兩部手機、一個數位板、一個外置攝像頭,是當下李長杰的必備教學裝備。為進一步豐富課堂內容,李長杰還計劃添置電路實驗器件,以期能夠進行一些小型實驗直播。
“電路原理”是電類專業最重要的基礎課程,培養學生具備較強的電路理論分析及應用能力,既解決以往理論與應用脫節的問題,又加強基于工程的應用型電路內容。“然而由于目前實行線上教學,實驗教學部分還無法全面展開,當下便先結合理論知識穿插進行虛擬仿真軟件的操作演示。”為打開思路,李長杰始終在思考、在學習,多方調研、聽公開課、作線上交流,不斷收獲新的靈感。
除了繼續豐富教學方式,李長杰還要關注學生學習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情緒態度,及時回應給以學生持續的學習動力。
“老師,思考題我做出來了,您看對不對?”“答得不錯,下次課上給你5分鐘,為大家做個講解。”一天中,李長杰總是手機不離手,因為學生有任何問題,他總希望第一時間解決。看到學生發來的解題過程,李長杰細致點評的同時,還總不忘問一問學生感覺如何。
“愿意提問題的學生很寶貴,及時、如實地給予評價非常重要,能夠激發他們進一步探索的欲望,也能夠讓我在交流中得到學生的真實反饋。”李長杰說。(高雅晶)
標簽: 信息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