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春四月,江水泱泱,岸畔蔥蘢。建設中的江陰窯港口“鳥島”春意盎然,江灘上蘆葦悄悄綻出嫩芽,在風中搖曳,不時有灰鷺、紅隼、黑翅鳶等珍稀鳥類從頭頂掠過。攝影愛好者于建新經常流連于此,“好生態引得候鳥來,更為我的照片增添了靈動的感覺和豐富的素材。”
雛形初現的窯港口長江生態濕地,綿延7公里的蘆葦蕩,為鷺類及雁鴨類提供棲息、覓食之地的“鳥島”……江陰在打造長江大保護示范平臺的同時,融入濕地生態旅游元素,讓人與自然和諧共處。
綠色,是江陰的“城市底色”;生態,是江陰孜孜以求的民生福祉。
近年來,依江而建、因江而興的江陰牢固樹立“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理念,加快推進“南征北戰、東西互搏”戰略,涵養優化生態宜居環境,著力推進長江大保護,以“禁與放、治與建、進與退”的執政智慧,全力建設一個天更藍、水更清、城市更綠的現代化濱江花園城市。
“禁”與“放”:
一場從“禁捕”到“放流”
到發放“生態券”的全域生態修復
“原來是每天駕船出港捕魚,現在是每天駕船在港內巡邏。”臨港開發區申港街道濱江村的護漁員宋華坤,是土生土長的“江邊人”。他說,從“靠江吃江”到“靠江護江”,眼看著長江沿岸環境一天天好轉,很有滿足感。“這幾年,原來渾濁的長江水清了很多,各種各樣的魚也多了起來。”宋華坤的喜悅洋溢在臉上,“現在有更多的人理解我、支持我,和我一起保護母親河。”像宋華坤一樣,長江江陰段有78名護漁員自發值守長江護漁崗,常態化開展長江護漁行動。
除了漸入人心的“人防”,江陰還在長江江陰段構筑起一張以“江盾平臺”為主的技防網。前不久,兩名捕魚者趁著黑夜在長江江陰段老桃花港口釣魚,10分鐘不到就被附近的巡防員抓個正著。市公安局水警大隊副大隊長吳濤“揭秘”:效率如此之高,是因為2021年啟用的“江盾平臺”為長江禁捕打開了“天眼”,把公安、海事、水利、漁政、交通等部門以及碼頭企業的600余套感知設備集結到一張“網”上,大大提高了現場執法效率。隨著“江盾平臺”二期建設的實施,還將進一步掃除監管盲點,不斷強化沿江岸線數字化禁捕監管。
既要做好禁捕工作,更要注入源頭活力。江陰在開啟“十年禁漁”最強模式的同時,已經連續20年開展長江漁業資源增殖放流活動,累計放流魚苗超過1.7億尾。通過“禁”與“放”的雙向奔赴,江陰全力修復長江水生生物資源,維護長江生物多樣性。
家住申港街道濱江村的殷某,曾因非法捕撈水產品而受到刑事處罰。自從參加了由市人民法院組織的集體放流活動,他對保護長江母親河有了更深的理解:“將罰金變為生態修復金,這樣的彌補很有教育意義。現在,我時常會帶著孩子到江邊走走,看魚蝦躍出江面。”從2020年起,江陰啟動建設窯港口長江濕地保護小區鳥類棲息地建設工程,建設經費主要為市人民法院在環境資源案件審理中當事人自愿交納或執行到位的生態修復資金。
“最近,我們在進行長江生物多樣性研究時,發現了野生河豚魚幼苗,近20年內這是首次,可以預見長江生態環境正越來越好。”江陰市申港三鮮養殖有限公司總經理鄭冰清說,該企業將運用科技力量,加大科研投入,探索發展長江魚種現代化養殖繁育技術,更好地保護長江及其水生生物多樣性。
創新走出生態改善與經濟發展良性互動的新路,2021年,《江陰市自然資源領域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實施方案》獲自然資源部批復同意。這意味著無論是企業、社會團體還是個人,只要在原來的土地上打造了符合生態文明建設的生態產品,經專家評估后,就可以獲取一定數量的生態券,從而實現生態空間的占補平衡。
為激發全社會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熱情,江陰還不斷探索豐富生態券交易方式,如將生態券用于銀行抵押,或引入社會資本,將收儲的生態券轉化為優質的資產包,通過入股等方式進行衍生交易,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市場化進程。
令廣大市民印象深刻的,還有一場山體生態“修復術”,讓近千米長江岸線實現還綠于民。北臨長江的長山是江陰市域內原有的十幾座山體之一,因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開采方式不合理,曾造成山體凌亂不堪、環境破壞嚴重。江陰高新區利用4年時間進行山體生態修復,種植樹木2000多棵,綠化面積高達20萬平方米。如今的長山,一邊是浩浩江水,一邊是滿目翠綠,成為長江沿岸一道獨特風景。
目前,江陰已全面完成20個沿江10公里范圍內廢棄宕口的修復治理工作,實際完成生態修復面積109公頃,完成率100%。
“治”與“建”:
一條“生態綠廊”
串起江河“城市T臺”
“‘一口一牌、一牌一碼’,只要坐在電腦前就能對157個排污口一目了然,為今后規范管理奠定了基礎。”臨港開發區利港街道環保科科長趙忠山告訴記者,原先,大量排污口同時承接了生活污水、企業廢水、雨洪水,在完成轄區內入江入湖排污口豎牌、監測工作后,污水來源全都理順了。
多措并舉,長治出長效。為守護好一江春水,江陰持續加大對入江排污口的檢測溯源,先后出臺了《江陰市長江太湖入河排污口分類整治工作方案》《江陰市長江入河排污口“一口一策”分類整治實施方案》等文件,分類施策、嚴格落實,深入推進入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并開展小流域綜合治理,有效提升了長江、太湖流域水環境質量。
截至目前,全市已關閉家庭式畜禽養殖場2000余家,整合成占地269.56畝的10家環保型規模化養殖基地,并對周邊企業進行全面排查,通過控源截污、完善管網建設、建設人工濕地、擴展濕地緩沖區等措施,提高了入江河道水體水質。
在強化“治”的同時,江陰更加注重“建”。近幾年,江陰主動調整港口功能,將碼頭、工廠、輪渡等生產岸線退讓搬遷,將省政府批復的23.4公里港口岸線主動壓縮到16.85公里,騰出濱江空間,造綠地、建公園,船廠公園、鰣魚港公園、韭菜港公園、黃田港公園已經串聯成片。
江陰還以運河文化為紐帶,圍繞錫澄運河做文章,大力建設集休、娛、樂、購等功能為一體的新型城市景觀帶和都市型綠道公園,同沿江“生態綠廊”一起構成江陰“城市T臺”,襟江帶湖、輻射全域的“一核兩軸五片多點”長江國家文化公園框架格局雛形初現。
昔日吊機林立、船運繁忙,現在花草繁茂、蘆葦密布,江陰主城區寸土寸金的生產岸線逐漸變成生態岸線、生活岸線。長江江陰段生產性岸線占比已從2012年的72%降至目前的48%,下降了24個百分點。“原來沿江都是廠房、碼頭,只能遠遠地看到江。”澄江街道黃山村村民李惠娟說,“現在可以到江邊吹風,在公園散步、跳舞,很愜意。”
環境好不好,鳥兒最先知。前些天,南京大學環境規劃設計研究院還在江陰老桃花港發現了“鳥中大熊貓”——震旦鴉雀,這也是濕地保護小區環境轉變的最好見證。沿江濕地鳥類種數增加、首次發現震旦鴉雀、鵝鼻嘴公園附近長江水域連續5年出現江豚戲水的身影……物種的豐富及回歸是生態環境改善的“晴雨表”。
隨處見景,四季有花,在臨江看江中感受“春江水綠”,這樣的美好愿景正在江陰逐一實現。2021年,錫澄運河公園樣板段東岸、八字橋公園、應天河風光帶建成開放,蟠龍山公園一期順利開園,全力打造面向全體市民的開放和共享的休閑活動空間。全市PM2.5年均濃度下降10%,空氣質量優良率79.2%、首次達到國家二級標準,國省考斷面水質優Ⅲ比例首次達到100%,大氣、水環境質量改善幅度高于全省、無錫平均水平。
2021年年初,江陰市第十七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通過了《關于扎實推進美麗江陰建設的決議》,將每年的8月15日設定為“江陰生態文明日”,以法定程序固化生態日,動員全市各界和廣大民眾積極參與生態文明建設。
“進”與“退”:
“一灣一谷一區一港”
巧轉騰挪積蓄綠色動能
作為濱江之城,江陰如何展現在長江大保護中的作為?讓我們將目光投向長江岸邊,看進退之間,江陰如何巧轉騰挪,在堅持綠色發展中播好產業“生命種”。
道路筆直潔凈、綠化生機勃勃、廠房整齊有序……行走在春日里的啟星智能制造產業園,仿佛步入了綠意盎然的工廠花園。很難想象,4年前這里曾經是環境差、面貌舊、“散亂污”企業扎堆的紡織老廠。為了保護一江清水,江陰高新區著手對啟星實施“騰籠換鳳、產業優化”改造,一家家工業績效低下企業搬離,集成電路、智能裝備、新能源、新材料等先進制造業項目紛紛進駐。
高端進、低端退,在長江大保護面前,唯有以壯士斷腕、刮骨療傷的決心,才能騰退化解舊動能,為新發展創造條件、留出空間。而啟星智能制造產業園的嬗變,是江陰加快轉型升級、優化產業結構、實現長江大保護的一個縮影。
退,干凈利落。深入貫徹落實中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精神,江陰聚焦產業轉型,巧做“加減乘除法”,2016年至2021年,累計關停取締“散亂污”企業4312家,關閉化工生產企業181家,“散亂污”企業“死灰復燃”現象得到杜絕。為一改過去碼頭林立“臨江不見江”的尷尬,江陰還主動調整港口功能,將碼頭、工廠、輪渡等生產岸線退讓搬遷,揚子江船廠、振華港機等大批企業全部退出沿江區域。
進,毫不遲疑。從2021年起,江陰積極打造零碳開發區,全面整合沿江港口碼頭資源,啟動工業園區升級改造,全面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提檔產業發展質態。2021年,全市凈增高新技術企業61家,新增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6家,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產值的比重達到38.8%,高新技術企業總數較2016年末增長123.9%。“加減乘除”為江陰高質量發展甩掉了舊包袱,蓄積了新動能。
進退之間,更是為了整裝再出發。科創引領成為江陰的另一種“打開方式”。江陰充分放大“一灣一谷一區一港”建設政策效應,以“工改”有序騰退低效用地、盤活存量用地、提升畝均產出水平,通過加快引育一批高質量科創載體,推動國內外高端創新資源加速集聚,全力打造科創新高地。霞客灣科學城建設拉開帷幕;南京理工大學江陰校區、武漢大學長三角科技創新中心等落戶江陰;“暨陽英才計劃”升級版2.0提檔升級……
今年,“科創江陰”亮點頻現:創新推出“科創江陰”IP,成立“霞客灣科學城管理辦公室”,以綺山湖科創谷為先導區,以霞客灣科學城為戰略支點,聚焦創新生態、產業生態、自然生態“三生聯動”,打造智慧互聯、綠色生態、青春時尚、未來科技的“一灣一谷”,將為江陰高質量發展蓄積更澎湃的綠色動能。
標簽: 生態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