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市場監管局日前出臺《商業廣告代言行為監管執法指南》,對11種具體情形明確了是否屬于廣告代言行為,并將以“種草(網絡流行語,指推薦好貨誘人購買)”等形式變相發布商業廣告,導致消費者不能辨明其為廣告并被欺騙、誤導的代言行為列入負面清單。
《指南》確認了7種情形為商業廣告代言行為,排除了4種。構成商業廣告代言的情形包括:明星藝人、社會名人等以“明星合伙人”“入職”等名義為廣告主的商品或服務進行推薦、證明,但實際不存在真實投資、合伙、勞動合同等關系;明星藝人、社會名人等在綜藝節目、影視節目植入廣告中為所涉商品或服務進行推薦、證明;網絡直播營銷的內容構成商業廣告,參與直播并以自己的名義或形象對廣告主的商品或服務進行推薦、證明;雖然宣稱直播出于公益目的、收入用于公益用途,但網絡直播者的行為符合商業廣告和商業廣告代言活動特征的。
不構成商業廣告代言的4種情形中,包括黨政領導干部以促進發展、拉動消費、推動鄉村振興為目的,為本地域非特定商家的商品或服務進行網絡帶貨推廣,未謀取個人經濟利益的。
根據《指南》,代言行為涉及的內容存在不良導向和虛假情形,利用消費者組織、產品質檢機構、不滿十周歲未成年人等特定身份人員或組織進行廣告代言,代言人為未使用過的商品或未接受的服務作推薦、證明等均被列入涉嫌違法的負面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