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創新者進,惟創新者強,惟創新者勝。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是驅動城市持久興盛的源頭活水。 玄武區深諳創新的重要性, 優化科技創新生態,持續推進創新驅動戰略。
日前,賽迪顧問城市經濟研究中心發布“賽迪創新百強區(2022)”榜單,玄武區位列全國第43。為什么是玄武區?
玄武區靠什么?
玄武區上榜創新百強區,是創新實力的體現。
“賽迪創新百強區(2022)”榜單從“創新生態”“創新動力”“創新主體”“創新成果”4個方面、“地區生產總值”“R&D投入強度”“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數”等16個角度,對城區的科技創新、產業技術創新、改革創新等重點領域的創新水平進行了全面分析。
落戶新型研發機構15家,新型研發機構孵化引進企業營收5.67億元;新增高新技術企業248家,引進培育高端人才450余人;年度專利申請與授權總量連續位居南京市前列,每萬人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202件,位列全省第一……一組組數據佐證了創新在玄武區的潮涌澎湃。
從創新產業來看,玄武區搶抓新一輪技術革命的機遇,加速布局軟件和信息服務、生命健康兩大新興產業;從創新空間來看,玄武區推動創新空間與城市空間深度融合,向存量資源要增量價值;從創新生態來看,玄武區不斷優化創新的制度性供給,激發人才創新創造活力,助力企業快速發展。
值得一提的是,賽迪顧問相關負責人表示,在評價指標中,玄武區一流高校集聚度和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數量兩項指標優勢明顯,成為板塊創新發展的核心競爭力。高校資源強化創新競爭力
科教資源豐富,這一直是南京的標簽,這亦是玄武區的標簽。東南大學四牌樓校區、南京農業大學、南京理工大學、南京林業大學、南京郵電大學鎖金村校區……玄武區高校聚集,使其在創新上擁有著先發優勢。
憑借豐沛的科教資源,玄武區不斷深化“校地融合”“院地融合”“政企融合”,推動創新成果轉化。目前,玄武區已聯合東南大學、南醫大組建的南京醫工交叉創新研究院,打造產學研醫服資一體化平臺。今年,玄武區也將聯合南京農業大學和省農科院,對標國家實驗室打造生物育種鐘山實驗室。
南師大玄武科技園是玄武區將高校資源與創新載體深度結合的絕佳案例。南師大玄武科技園是南京首個由大學老校區整體改造而成的硅巷載體,集辦公、商業、人才公寓等功能于一體,充分利用了存量空間。
“創新的根本在人才”,因此玄武區采取一系列措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通過“鳳棲玄梧 人才優服”體系,引育科技頂尖專家、創新型企業家等人才466個;深入推進“紫金山英才計劃”“百校對接工程”,高水平打造了一批具有國際化特色的人才孵化載體。
專精特新“小巨人”為創新加碼
近期,蘇美達發布了2021年年報,鳳凰網江蘇在《蘇美達的2021:營收首破千億元,緊握“兩條鏈”》一文中進行了解讀。總體來看,蘇美達2021年表現出色,營收、凈利實現雙增長,前者更是首次突破千億大關。
值得注意的是,蘇美達是一家發源于玄武、成長于玄武的企業。玄武區區長錢維今年2月走訪蘇美達時寄語:“與玄武共同努力,在數字經濟、‘專精特新’企業培育、雙碳經濟等方面,加強對接、尋求合作。”
蘇美達是玄武區培育“專精特新”企業的一個縮影。截至2021年底,玄武區已有世界500強企業分支機構45家、2家獨角獸企業,10家培育獨角獸企業、5家瞪羚企業,完成科技型中小企業認定779家,申報高新技術企業291家。
為幫扶企業快速成長,玄武區統籌推進創新型領軍企業壯大工程、高新技術企業躍升工程、科技型中小企業培育工程,完善多層次、遞進式企業梯度培育機制,建立分類引導和差異化扶持政策體系,厚植枝繁葉茂的科創森林,打造集群化“創新矩陣”。
除了培育轄區內“專精特新”企業,玄武區還將目光放到全國,引進“活魚”。2021年,玄武區制定出臺《玄武區高新技術企業引培工作實施細則》,組織科技招商小分隊赴杭州等地開展科技招商活動,成功使79家高新技術企業落戶。
作為老城區,創新是玄武轉型突圍的必然路徑,此次玄武區躋身全國創新百強區也一定程度上,驗證了這條新路徑的正確性。
標簽: 高新技術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