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房換新房,自己花了10多萬,便有了這套170平方米的兩層小樓房,我們一家七口人住,很舒適。”
12月17日下午,連云港市海州區浦南鎮江浦新型農村社區居民許開香和老伴對民生溫度計記者說。村內還配置了幼兒園、菜市場、商業街等公共服務設施,生活很便利,許開香頗為滿意。
許開香夫婦住房的“升級換代”,有一個重要的名字——蘇北農房改善工作。這項以3年改善30萬戶為目標的工程,今年是第二年。最新數據顯示,截至11月底,蘇北五市農村四類重點對象存量危房已全部改造到位,今年已完成超10萬戶農房改善建設任務。
那么,到2020年底,兩年來,蘇北已有超20萬戶農房得到改善。
“決不能住著危房被小康”
日歷翻回到2018年7月23日,江蘇省委書記婁勤儉在省委十三屆四次全會上的一席話振聾發聵——“蘇北地區農村群眾住房水平普遍不高,如果再不重視解決,等到中西部地區通過扶貧搬遷等措施實現脫貧后,蘇北就可能成為全國農村住房條件最差的地方”。
為何蘇北可能成為全國農村住房條件最差的地方?
在江蘇的工業化、現代化進程中,蘇南蘇中因整體經濟實力強,推進集中居住較早,在財政大力支持下,農民換房積極性很高,頗為受益。而蘇北農房很多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蓋的,很分散,土地利用率也比較低,供水、供電、道路等條件相對來說比較差。本世紀初,土地資源緊張成為發展制約,蘇北一些地方,實際上并不具備推進集中居住的相應經濟條件。江蘇省人大常委會2018年發布的一份鄉村振興深度調研,提到蘇北一些縣反映,農村房屋多是磚木結構,功能單一,安全舒適性差,改建住房勢在必行。
“決不能讓群眾住著危房被小康”,是蘇北農房改善工作的出發點和立足點。江蘇提出,從2018年開始,用3年時間,改善蘇北30萬戶農民的住房條件。截至2019年11月底,已經完成農房改善任務123701戶,惠及近50萬名蘇北農村住房困難群眾。江蘇還將蘇北農房改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納入江蘇重大項目投資計劃,督促各地將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與農房同步設計、同步建設、同步投用。江蘇省財政今年預撥省級專項資金58.79億元,截至目前已累計預撥166億元。江蘇省城鄉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崔曙平評價,此次農房改善有幾大特點——一是雪中送炭,突出兜底保障。圍繞“兩不愁三保障”的脫貧攻堅要求,優先解決貧困殘疾人家庭等“四類重點對象”的危房改造,對特別困難的群眾落實托底安置;二是“四化”同步,提升環境品質。同步配套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同步謀劃產業發展、同步加強社會治理,真正讓農民群眾出行更便捷、居住更適宜、生活更便利、收入更穩定,確保改善后農戶過上與時代同步的現代城鎮生活;
三是注重特色,建設美麗鄉村。在農房改善的同時,突出專業指導,注重風貌塑造,延續地域文化和鄉土特征;四是尊重群眾意愿,發揮村民主體作用。是進城入鎮、集中居住還是原地改善,讓村民說了算;選什么樣的戶型,種什么樹,都把選擇權交給村民。
蘇北人的換房故事
兩年來,民生溫度計記者曾走進很多農戶家中。 猶記得2019年的最后一天,陽光灑滿鹽城市建湖縣恒濟鎮恒東村。“我們家今年最大的喜事就是搬進了新房。”66歲的村民袁明國說。袁明國新房位于新型農村社區“恒東美麗鄉村”小區。而老袁家此前的舊屋是建于上世紀80年代的老房子,水鄉農村標準的三間兩廚,老袁夫婦和兒子一家共五口擠住在一起。老宅“40歲”了,紅磚上的石灰開始剝落,墻體也開始裂縫,蘆葦編成的席箔搭起的房頂也會不時掉灰。“沒有衛生間、洗澡間,冬天上廁所還要跑出去,孩子們過節不肯回來,即便是回來也是吃頓飯就走。”
2018年5月,村里啟動農房改善工作,同年8月,恒東美麗鄉村新型小區動工建設,2019年6月25號,新房交付。“僅僅用了十個月,我們小區第一期的132戶就全部拿到了新房鑰匙,那心情可想而知。”新房就建在舊屋的原址上,老袁只掏了5萬元,就拿到這棟120平方米的二層小樓。經過2個多月的裝修,袁明國和老伴興高采烈地搬進新家。小樓3室1廳2衛,還有書房和儲物間,樓上樓下,干凈整潔,一樓的客廳里擺放著嶄新的木質沙發和餐桌椅,西墻上掛著的詠梅圖上寫著“家和萬事興”。原址建新房,故地新生活,規劃中更多溫暖的細節相繼落地。門前道路邊,就是電動車集中充電棚,車有了擺放的地方,不用擔心淋雨,充電安全。出小區,東側就是一大片菜地,刷上白漆的低矮籬笆將其切成整齊的一塊塊,每家搬遷戶在這里都能分得半分田的小菜地,菜地中間是一條新修的水渠,村民可以“就地取水澆菜”。
2020年10月,淮安金湖縣金南鎮幸福灣新型農村社區。幢幢白墻灰瓦新農房整齊排列,道路寬闊整潔,“三網”、路燈、廣播等設施配套齊全,還栽植不少榆樹、柿子、石榴等鄉土樹種。“我以前一直住在自建瓦房中,沒想到現在能有這么好的居住條件!”10月初剛搬進二層小樓新居的李克英說。幸福灣新型農村社區共新建農房368套,一期166套已建成交付,二期202套今年底竣工交付。
“以前村里環境臟亂差,到晚上黑乎乎的,下雨天道路泥濘難走。今年5月一拿到房,我們就開始裝修。”李克英說,老房換新房,他們只出五六萬元,便擁有了這套180平方米的新居,四室一廳,“管道天然氣入戶,配套建有衛生所、健身廣場,住在金湖縣城的女兒、女婿也更樂意帶著孩子?;丶易×?。”李克英和老公將家里8畝多地流轉給村集體,每畝每年租金850元。村里發展1500多畝種子繁育、稻蝦藕蝦綜合種養等特色高效農業,種植120多畝金絲皇菊,不少村民既拿土地租金,又在家門口務工領工資。此外,附近的產業園辦起20多家企業,吸納該社區300多人就業,村民人均年收入超6萬元。“社區建了百姓大舞臺,大家有空就去唱歌、跳舞,展示才藝。”李克英說。
最強“看房團”合力攻堅
“房型有幾種?”“新房如何裝修?”……12月17日下午,江蘇相關部門和蘇北五市參會人員組成的特殊“看房團”,走進連云港鄉村,看房子、看配套、看產業發展、看如何治理等等,邊看邊研究。自去年開啟“蘇北看房之旅”以來,到本次連云港之行結束,他們“看房”的足跡已經踏遍蘇北五市。這個“看房團”陣容相當“豪華”——從省領導到省有關部門負責人,從蘇北各設區市領導到縣(市、區)黨政主官,都先后隨“團”進村看房。并不是隨便看看而已,最強“看房團”背后是江蘇農房改善的上下聯動、合力攻堅機制。
“以只爭朝夕的緊迫感,全面加大蘇北地區農民群眾住房條件改善工作的推進力度。”去年7月23日,江蘇省委、省政府召開蘇北地區農民群眾住房條件改善工作推進會。會上,省委書記婁勤儉明確落實責任:一要提高“省政策指導”的精準度。省推進辦要加強統籌協調,盡快形成一體化的政策、標準、工作督促和考核評價體系,及時發現問題,有效解決基層的合理訴求;省級相關部門要加強協調服務、主動服務,切實解決好分管領域出現的問題。二要健全“市負總責”的工作機制。各設區市要完善總體方案,明確路線圖、任務書、時間表,對市域各縣的農民住房改善工作,嚴格把關、強化支持、加強監督、做好統籌。三要壓實“縣抓落實”的主體責任。縣級層面要發揮好實施主體的作用,做好組織領導、規劃制定、資金平衡、質量監督、專項政策制定、項目組織實施等工作,縣(市、區)委書記和縣(市、區)長必須親自抓、直接抓。
為打造農民滿意的品質農房,各地各有關部門大力抓設計、抓示范、抓配套,推動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與農房同步設計、同步建設、同步投用。連云港市委書記項雪龍說,今年,該市開工項目61個,預計改善農戶23224戶——“連云港優化農房項目規劃設計方案,突出海濱特色,凸顯濱海風情,念好‘山海經’、唱好‘云水謠’,建成韓口、梁沙、黃窩等一批海濱特色鮮明的示范項目。同時,按照‘六通十有’標準,同步完善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堅決做到配套‘零缺位’,讓農民群眾住得安心、放心、舒心。”徐州市副市長王維峰說——“徐州以特色田園鄉村為標桿,大力推進農房項目規劃設計更加品質化、質量監管更加常態化、功能配套更加系統化。”徐州堅守“兩個95%”的底線,即群眾支持率達到95%方可啟動實施、群眾滿意度超過95%才能打烊退場,真正讓農民群眾優其屋、舒其心、樂其業。目前,徐州已完成并交付農房改善項目50個,改善3.05萬戶。
江蘇省住建廳廳長周嵐代表省推進辦匯報時說——“各地通過精心設計建造,不僅改善了蘇北地區農民群眾的住房條件,而且建成了一大批承載鄉愁記憶、體現現代文明的新型農村社區,同步提升了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配套水平,塑造了新時代的小橋流水人家,描繪了新魚米之鄉的現實畫卷。”
樂其業,寫好“后半篇”文章
不僅要讓農民住上好房子,還要過上好日子。隨著一個個新型農村社區落成,怎樣更好謀劃產業發展、社會治理等“后半篇”文章變得越來越重要。“大家看一下這邊的海螺,揪一下就可以吃了……”12月的室外寒氣逼人,連云港贛榆區石橋鎮韓口濱海特色漁村售賣海鮮產品的室內卻一片熱鬧,“網紅達人”正直播、推介當地海鮮。該村立足海洋資源,建設了漁港、海鮮美食街、現代漁業工廠化養殖示范基地等產業功能區,簽約了300個“網紅”進行電商直播,很多農民得以在家門口就業創業。
“我們堅持把產業發展與農房改善同步規劃、同步實施、同步推進,61個在建項目均配套至少一個村企聯建項目,真正讓農民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項雪龍說,連云港在推進農房改善中,搶抓電商發展機遇,因地制宜培育新經濟新業態新模式,贛榆海鮮、東海鮮切花、灌云豆丹等電商產業如雨后春筍快速崛起,小水晶、小蘑菇、小豆丹支撐帶動起大產業、大發展、大增收。
劃一下重點:
今年以來蘇北地區新增各類農房改善配套產業項目569個,開展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13.72萬人次,扶持4.06萬名農民成功創業。蘇北地區把農房改善作為保民生、擴內需、穩增長、促發展的重要途徑,為帶動消費、拉動投資、暢通國內大循環、促進雙循環提供了有力支撐。據不完全統計,今年我省通過建設農房改善項目共拉動內需近300億元,提供就業崗位超11萬個,帶動農民增收超過50億元。
發展產業的同時,蘇北地區還對新型農村社區治理等展開探索。如連云港在全省率先發布農村社區治理地方標準,推進“一委三會”標準化建設。宿遷進一步理順新型社區和原村居黨組織、自治組織、集體經濟組織之間關系,推廣“一委兩站五崗”機制,已建成新型農村社區黨建示范點60個。此外,還開展“五美庭院”示范村創建,投用物業管理等,推動入住農民“住得好、融得進”。
沖刺農房改善“收官年”
2021年,是蘇北農房改善三年攻堅戰的收官之年。沖刺農房改善“收官年”,蘇北地區已展開謀劃。如鹽城優選了15個農房改善示范項目進行2.0版樣板打造,正探索可復制、可推廣的好經驗。鹽城市委副書記陳紅紅介紹,鹽城將持續提升規劃設計、綜合配套、服務質量、產業層次、城鄉共享水平,切實提高2.0版農房覆蓋率。宿遷自2018年9月以來,開工建設項目有188個,建設住房6.8萬套,預計今年年底前累計竣工項目118個,住房4萬套。“宿遷將按照既定計劃,持之以恒、善始善成抓好‘十三五’期間開工的70個項目掃尾工作,確保明年底前竣工交付,盡快讓農戶搬入新居。”宿遷市副市長章其波說。
“今年,淮安預計改善農戶2.1萬戶以上,竣工農房改善項目97個。”淮安市委副書記張國梁說,下一步,淮安將堅持把農房改善作為鄉村振興的“牛鼻子”“強引擎”,一以貫之,加壓提速,全力推進,明年力爭完成改善3萬戶,實施項目115個以上。今年5月,婁勤儉在署名文章《在高質量發展道路上來一場比學趕超》中這樣寫道:這里要特別強調的是,蘇北不是傳統老路上的追隨者,而是發展新路上的探路者,完全可以抓住“四化”同步發展的機遇,在城鄉關系重構中實現后來居上、鳳凰涅槃。蘇北農民住房條件改善,改善的不僅是居住形態,更是產業結構、就業結構、生活方式、鄉村文明,只要抓好抓到位,就完全有條件把蘇北農村變成有別于蘇南,山水、田園、產業深度融合,陸海相濟、水韻旖旎、生態宜居、令人向往的現代化村鎮,把整個蘇北建成“一帶一路”上連接東西、和合南北的重要樞紐,建成全國舉足輕重的產業高地、休閑勝地、天下糧倉,建成兼具運河風光和濱海自然之美的現代化城市群。蘇北各地在這個問題上一定要提高認識、系統謀劃,作為發展轉型超越的重要抓手。
我們期待,我們相信,明年此時,更有好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