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2日,廣東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行《中共廣東省委 廣東省人民政府關于全面推進自然資源高水平保護高效率利用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新聞發布會。《意見》明確,到2025年,廣東將初步構建自然資源高水平保護高效率利用制度體系;到2035年,將全面形成具有廣東特色的自然資源高水平保護高效率利用模式,基本實現自然資源領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記者在會上獲悉,《意見》鼓勵金融機構加大綠色信貸支持力度,探索生態產品資產證券化路徑和模式,支持廣州、深圳等地開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廣東也將籌建自然資源資產交易平臺,適時推進耕地占補、海岸線占補、森林覆蓋率等指標交易,并創新工業用地供應模式,探索建設工業用地大數據平臺。
“‘高水平保護’與‘高效率利用’是自然資源管理的兩大主題,這兩者辯證統一,互為依存、不可分割。”廣東省自然資源廳廳長陳光榮在會上介紹,《意見》統籌保護資源與保障發展,推出22條具體措施,提出健全產權權益、規劃管制、保護修復、節約利用、市場配置、法治監督等“六大體系”建設。具體來看,為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體系,維護資源權益、顯化資產價值;健全國土空間規劃和用途管制體系,推進空間善治和結構優化;健全自然生態空間保護修復體系,加強整體保護與系統修復;健全自然資源節約集約利用體系,實行總量管理和全面節約;健全自然資源精準高效配置體系,深化資源配置改革;健全自然資源法治監督體系,維護自然資源保護與利用良好秩序。
《意見》主要在三個方面體現“高水平保護”、“高效率利用”和“走在全國前列”,分別是轉變管理理念、創新制度機制、升級技術手段。值得注意的是,廣東作為“三區三線”劃定試點示范省,由廣東省自然資源廳統籌推進國土空間“三區三線”劃定,先后認真細致地開展了三輪試劃工作,對65個省級專項規劃涉及3300多個項目進行空間落位,為重大平臺、重大項目建設預留發展空間。記者了解到,“三區”是指城鎮空間、農業空間、生態空間三種類型的國土空間,“三線”則分別對應在城鎮空間、農業空間、生態空間劃定的城鎮開發邊界、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三條控制線。廣東也正在編制全省新一輪國土空間規劃,推動珠三角核心區堅持內涵集約“網絡式”優化,沿海經濟帶堅持陸海統籌“軸帶式”發展,北部生態發展區堅持生態優先“據點式”開發,為高質量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格局提供有力空間響應。(記者 陳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