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陸曉偉、研究員姜鵬及中國科學院院士包信和團隊,在高靈敏、低功耗人體紅外熱輻射探測器研制及其在非接觸人機交互系統中的應用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發表于《先進材料》。
人體自發熱輻射主要位于長波紅外波段,呈現出光子能量低、光強弱等特點。實現人體紅外熱輻射的高靈敏探測,對構建低功耗、非接觸人機交互系統具有重要意義。作為一種熱敏型探測器,光熱電探測器是基于光熱轉換、熱電轉換兩個能量轉換過程,具有光譜響應范圍寬、無須制冷、功耗低等優點。目前,商業的光熱電探測器通常采用分立式的熱電堆結構,需要復雜的微機電系統機械加工制備工藝,且在探測人體熱輻射時,其輸出電壓相對較小(數十至數百微伏),需要額外的高信噪比信號采集電路。
在該研究中,團隊突破傳統熱電堆材料和構架的限制,構建了基于SrTiO3-x/CuNi異質界面結構的一體式熱電堆,在探測人體輻射時展現出高靈敏度、低噪音、高穩定性等特征,其輸出電壓最高可達13毫伏,相比商業熱電堆有數量級的提升。通過進一步構建熱電堆陣列,團隊還實現了實時手勢識別、非接觸式數字/字母輸入等功能。
該研究為開發低功耗非接觸人機交互系統提供了新思路,在人工智能、公共衛生安全領域具有廣闊的實際應用價值。(見習記者孫丹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