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境部通報長三角地區41個城市環境空氣質量狀況
日前,生態環境部對長三角地區41個城市2020年—2021年秋冬季細顆粒物(PM2.5)濃度及變化幅度進行排序通報。從改善幅度看,蘇州PM2.5降幅排名長三角地區第三、全省第一,同比下降11.9%。
好成績是我市咬定目標、合力攻堅、持續發力、久久為功的結果。近年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污染防治攻堅戰,建立分級別、多形式會商機制,每年均安排專題會議,專題研究解決一批燃煤鍋爐、機動車、揚塵等涉氣重大難點問題,打通了治理瓶頸。同時,注重數據穩定積累。2012年新的環境空氣質量標準發布,我市就已啟動PM2.5例行監測,2015年啟動了顆粒物源解析,2018年起啟動了VOCs手工采樣源解析,結合全市布設的3個超級站,進行了數據全方位積累,再通過環境規劃院全面分析,摸清了各類污染來源,明確了治理方向。
圍繞顆粒物與VOCs協同減排,今年,我市排定實施大氣污染防治工程項目3697項,包含重點行業深度治理、VOCs綜合提升、活性炭提質增效等治理工程。目前,我市已實現“車油路企”全流程治理。全市累計淘汰高污染車輛9.7萬余輛,發放補助3.9億元。港口碼頭國一、國二水平運輸車輛全面實現淘汰,國三水平運輸車輛已淘汰30%以上,年內累計淘汰率達到60%以上。
我市空氣質量的持續改善提升既得益于持續有效的污染減排,更得益于科學全面的精準研究分析、對癥下藥。我市與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開展為期三年的大氣環境質量優化提升戰略合作,建立政府、環境規劃院為主導,地區部門為成員,中國環科院、北大、清華、上海環科院等科研院所為技術支撐的工作專班,強化對本地污染源的分析研究,通過為期一年的高時空分辨率顆粒物、VOCs源解析和污染清單調查,基本摸清了包括揚塵在內的本地污染狀況,明確了治理方向。同時,邀請60余位國內頂級專家成立戰略合作專家庫,全方位科學指導支持我市大氣環境治理工作,切實解決了一批突出環境難點問題。
此外,我市積極探索大氣污染治理新思路,勇于先行先試,創新出一批全國、全省領先的治理新方法、新舉措。全國率先建立的門禁監控系統平臺,實現全國車輛信息數據共享。全省率先采用高分辨率衛星定位工地、裸土、儲罐等各類涉氣污染源,逐一建檔、整改、銷號。全國創新出臺夏季揮發性有機物排放企業自主減排指導意見,實現企業差別化管控。全省率先在鄉鎮(街道)一級布設降塵監測罐,實現降塵監測全覆蓋。全省率先專項制定工業爐窯、儲罐廢氣治理推薦技術,指導幫扶企業提高治理成效。(記者 惠玉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