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城區盤活現有停車資源,構建智慧停車體系
多點發力探索“停車自由”
近年來,“停車便利化”“智慧停車”一直是城市民生訴求的一大熱點。來自相城區城管局的數據顯示,目前,該區汽車保有量達33.1萬輛,年均增長1.3萬輛,高于全市平均水平。而全區機動車停車泊位為35.5萬個,車均泊位配比為1.07個。按照“十四五”末停車位配比達到1∶1.3計算,停車泊位仍有不小的缺口。
這個缺口該如何補足?聚焦“停車難”“停車亂”等問題,相城區城管等部門從規劃設計、擴大供給、科學管理等方面入手,盤活現有停車資源,構建智慧停車體系,多點發力為區內居民盡早實現“停車自由”進行了一系列有效探索。
摸清家底從規劃下功夫
多維數據支撐為停車難開“良方”
日前,《相城區停車管理“十四五”專項規劃》出爐,提出“至‘十四五’末,全區累計新增23.4萬個以上停車泊位”。
科學規劃,首先要“摸清家底”。2019年以來,相城區對全區停車設施開展普查,通過對公共、配建、路內停車泊位進行詳細摸底調查,借助GPS、PGIS 等現代技術采集停車場信息,并建立相城區停車基礎數據庫,為構建智慧停車體系提供基礎數據支撐。
調查發現,相城區停車需求較大的地方主要集中在城市居住區、主次干道、大型商圈及其周邊,特別是老小區。由于過去建設時沒有規劃足夠的停車位,周邊也沒有可供改建成公用停車場地的儲備土地,因此車位壓力較大,這也是規劃設計時重點考量的問題之一。
為了充分利用城區空間資源,《相城區停車管理“十四五”專項規劃》結合了機動車分布情況,分析不同區域、不同時段停車難問題產生的原因,主要以配建停車為主體、路外公共停車為輔助、路內停車為補充,通過采用差別化的停車供給策略,更有針對性地解決停車難題。
科技賦能讓管理更智慧
實現動態感知、精細管控、全程服務
附近哪里有停車場?還剩多少停車位?下載相城停車App或微信搜索“相城停車”小程序,這些信息就能盡數掌握。對于不少司機來說,這一智慧停車端口已經成為出行必備。
高效管理,是緩解停車緊張的有效手段。如今,相城區已建成具備“動態感知、精細管控、全程服務”等特征的智慧停車管理系統,并與蘇州市停車管理平臺實現互聯互通。目前,相城區停車管理平臺已接入靜態停車場3023個,涉及泊位343313個;動態停車場28個,泊位2962個,為實現“智慧停車”打下基礎。
在實際運行中,相城區運用高位視頻抓拍技術,構建路內停車智能管理系統。作為相城區智慧停車一期項目的試點,潤元路、相城大道上的191個車位,已經實現自動識別車輛信息,自動計時計費,無人值守。二期澄虹路、廣登路229個泊位也進行了道路收費試點推廣,車主只需輕點手機,就能享受停車智能誘導、車牌自動識別、停車錯時共享、計費繳費自動化、管理智能化等功能。
補足短板讓資源最大化
深入挖潛開啟“共享車位”模式
“現在下班,不用趕著搶車位了。”長期困擾華辰嘉園小區居民李先生的停車問題,終于在前段時間有了著落。隨著相城“共享車位”模式的開啟,李先生家附近的相城第三實驗中學對外開放了200個地下停車位,進行了停車登記的居民都可以免費進入停放車輛。
為切實解決居民停車難問題,相城區鼓勵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打開圍墻,將內部停車泊位對外開放,小區物業和居民個人等既有停車泊位資源實行在線分享,充分利用資源,發揮最大效益。
為進一步緩解停車壓力,相城區還充分利用建設用地的邊角地塊、零星地塊、閑置空地,通過建設臨時公共停車場,并對停車場建設審批程序進行了優化、簡化。
通過配建停車場及開發利用臨時閑置土地,2020年,相城區新增停車場41處,停車泊位11238個。目前,相城區通過聯審在相城高新區小外灘、軌交陸慕站、高鐵新城蘇州北站北廣場等區域建設了13個臨時停車場,增加臨時停車泊位2943個,多措并舉有效緩解了周邊居民停車難題,補齊了城市公共設施短板。(記者 肖辛 通訊員 龐淑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