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中孵化企業128家,獲批領軍人才占全區40%,通過創投提升孵化企業估值——
蘇州高新區:緊盯大院大所挖“金礦”
“我們在3月底取得了施工許可,預計本月開展設備調試并投產。”新落戶于蘇州高新區滸墅關上市科創園內的蘇州市產業技術研究院電子功能材料技術研究所正在熱火朝天地建設中。
所長徐卓提到的這個即將產業化的重點項目,是今年獲得2020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之一的項目——由徐卓和李飛教授團隊研發出具有超高壓電性能的透明鐵電單晶。據悉,這種材料可大幅提升光聲成像系統在疾病診斷中的成像分辨率,是相關領域的一種全新關鍵材料。
數據顯示,去年高新區大院大所孵化企業達128家;正是高新區人深挖大院大所科技“金礦”,才更讓這股創新驅動力源源不斷。大院大所正成為蘇州城西科技創新的“聚寶盆、策源地、強引擎”,為蘇州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貢獻著積極力量。
資源聚集效應明顯
成為高層次人才“聚寶盆”
一直以來,超百家大院大所,是蘇州高新區科技創新“特色”所在。這些“國字號”“中字頭”大院大所已形成資源聚集效應。
據高新區科創部門統計,大院大所近三年市級以上領軍人才獲批人次在全區占比正逐步增加。去年,院所獲批市級以上領軍人才25項,占全區立項數的40%;高新區4家單位獲省引進外國人才專項獎勵,其中3家單位為院所平臺及其孵化引進企業。
作為2008年高新區引進的第一個“中字頭”院所平臺——中國科學院蘇州生物醫學工程技術研究所人才濟濟。去年12月,中科院蘇州醫工所獲批國家級精益創業方向“雙創”示范基地。這一年,醫工所醫學檢驗室主任、研究員周連群獲批國家級人才計劃。
同樣有著好消息的還有東南大學蘇州醫療器械研究院。去年,東南大學蘇州醫療器械研究院院長顧忠澤當選為2020年美國醫學與生物工程院會士。
在一般概念里,科研人才從事著一些難懂且艱澀的科研工作。然而,來自于清華環境創新研究院的于政道研究員打破了這種“陳規”,把科研成果應用到百姓的生產生活中去。
《“嘭”一聲爆破,藍藻變身高價值蛋白粉》這條新聞在藍藻暴發高峰期,不僅刷出了“點擊量”,也獲得了省、市,甚至國家級媒體的關注。這種神奇的蛋白粉就來自于清華蘇州環境創新研究院引進培育企業——清正生態科技(蘇州)有限公司。
公司創始人于政道通過自主研發的生物大分子瞬時降解技術及裝備,將有毒的藍藻變成可用于養殖水產的高價值蛋白粉。正由于在治理藍藻方面做出的科研貢獻,于政道獲批2020年度“姑蘇創新創業領軍人才”及“江蘇省創新創業領軍人才”。
截至目前,院所平臺共集聚高層次人才7000余人,獲批姑蘇領軍人才超70項,省雙創人才近50項。
建起重點實驗室18個
成為新型研發機構“策源地”
多年來,除了人才集聚之外,各院所根據自身發展及區域重點產業方向,建設研究中心、眾創空間、新型研發機構等孵化載體,也為全區科技創新工作積蓄了強大“動能”。
高新區科創部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院所擁有研發平臺,是我們高新區申報各級新型研發機構的‘主力軍’。”
截至目前,高新區院所平臺累計獲批市級以上新型研發機構12家次,高新區唯一省級重點實驗室由中科院蘇州醫工所所建。由于高校研究院所資源的集聚,該區還獲批了2019年國家中小企業創新創業升級特色載體。
此外,落戶高新區的大院大所還建有市級以上重點實驗室18個,各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4個,各類公共技術服務平臺5個。
那么,一個院所究竟能帶來多大能量呢?
以中科院蘇州醫工所為例,多年來,中科院蘇州醫工所面向生物醫學的重大需求,圍繞先進生物醫學儀器、試劑和生物材料等方面開展了一系列基礎性、戰略性、前瞻性的研究工作,引領了生物醫學工程技術的發展。一批以高端超分辨光學顯微鏡、流式細胞儀等為代表的產品相繼研發完成,實現了進口替代,并逐步走向產業化。
截至目前,中科院蘇州醫工所已建成半導體照明聯合創新國家重點實驗室——光與健康研究基地(蘇州)、中科院生物醫學檢驗技術重點實驗室、江蘇省醫用光學重點實驗室、中科院先進體外診斷技術工程實驗室等中科院及省市各級重點實驗室20余個。陸續獲批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專業所、國家級專業化眾創空間和國家級雙創示范基地。累計實現成果轉化近50項,合同額近3億元。全自動化學發光免疫分析儀、流式細胞儀等項目已在區內順利轉移轉化,單個轉化項目最高6500萬元。
同時,還獲批國家重大人才工程項目4人,江蘇省雙創人才13人,江蘇省雙創團隊4個;累計授權專利近1000項,孵化企業59家。
累計孵化企業超580家
成為科技成果轉化“強引擎”
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而科技創新的最終落腳點之一,便是通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快經濟增長的質量與效益。
在高新區,決策者在多年以前,就布局了大院大所的集聚來增加創新驅動力;而院所引進和孵化企業,正漸漸地產生推動經濟增長的“乘數效應”。不少技術先進的企業,逐漸發展壯大,已成為產業領域里的“明星”。
近日,蘇州心擎醫療技術有限公司完成超1億元B輪融資,本輪融資將主要用于現有多個產品線的研發、臨床試驗及生產擴張投入。
據悉,心擎醫療于2017年5月成立,是國仟醫療科技創新研究院引進孵化企業,體現了全球領先的高科技。創始人徐博翎是國家重大人才項目青年專家、有14年人工心臟研發經驗,已將全磁懸浮體外人工心臟推向了臨床。
“像心擎醫療這樣依托大院大所背景成長起來的優質企業,在高新區還有很多,其規模和產值等也正逐年成倍增長。”高新區科創局局長李偉介紹,像蘇州半導體激光創新研究院母公司蘇州長光華芯光電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目前估值15億元;華東理工大學蘇州工業技術研究院孵化企業蘇州裕太微電子有限公司目前估值約10億元;蘇州協同創新醫用機器人研究院孵化企業蘇州康多機器人有限公司獲融資近5億元,該公司還獲批了2020年江蘇省科技成果轉化項目。
截至目前,高新區大院大所已累計孵化企業超580家,累計實現營業收入近60億元,獲得投融資近20億元;其中獲得蘇高新金控集團早期投資近2億元,投后估值近200億元。累計獲批高企59家,瞪羚企業11家,獨角獸培育企業6家。
“未來,我們將繼續關切好、服務好院所發展,使得更多科研成果在高新區這片創新創業熱土上落地開花、發展壯大,為奮力譜寫‘兩區一前列’嶄新篇章,打造‘創業者天堂,創新者樂園’,積蓄與貢獻源源不斷的科研力量!”高新區相關負責人表示。(記者 周建越 通訊員 施為 劉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