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化生產、生活、生態空間格局,相城區黃橋街道探索全域土地綜合整治新路徑——
喚醒“沉睡”土地 “整”出金山銀山
近日,相城區黃橋街道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試點方案通過省級審查,成為全國446個試點中,首個報自然資源部、首個通過省級審查的方案。
一組數據能直觀地看到變化:工業用地從6300畝縮減至3600畝,容積率由0.7提升至2.7;耕地數量從285塊減少到94塊,耕地平均面積由10.5畝增至114.6畝,共計新增耕地1800畝。
工業用地減量增容,耕地集中連片度提升,自2020年率先開展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試點以來,黃橋街道圍繞優化生產、生活、生態空間格局,推進耕地保護和土地節約集約利用,促進農村人居環境改善,對土地資源展開全要素整治提升。
“沉睡”的土地被喚醒,土地集約化利用激活發展新動力。今年1至7月,黃橋街道完成一般公共預算收入5.83億元,同比增長17%;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5.49億元,同比增長50%,其中工業投資4億元,同比增長39%;完成規上工業總產值52.9億元,同比增長25%;完成注冊外資4061萬美元,同比增長7420%,實際使用外資9480萬美元,同比增長399%,提前超額完成全年目標。
在僅23.1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一張“現代精致新城區 美好生態金黃橋”的藍圖正在徐徐打開。
高標準規劃,全域優化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布局
距離高鐵蘇州北站、蘇州火車站均只需10分鐘車程,緊鄰滬寧、蘇嘉杭和蘇州繞城3條高速公路,西瀕蘇州高新區,南依姑蘇區,北接蘇州高鐵新城,東連相城中心城區元和街道,黃橋的區位優勢不言而喻。
早在上世紀90年代,大力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黃橋有著“老板鎮”之稱,曾是蘇南村級工業經濟的榜樣鎮。
然而,在早期發展中,不少企業以勞動密集型、低附加值產業為主,粗放的經濟增長方式和土地利用方式,對土地資源非常有限的黃橋來說,已然成為制約發展的瓶頸。
“將碎片化的工業用地、農業用地、生態用地重新整合,讓各類用地變得相對集中。”黃橋街道黨工委書記馮宏慶介紹,全域土地綜合整治,不是從土地整理到土地整治的簡單升級,而是對土地集約化利用的突破和蝶變,“我們要進行的是對土地的全要素整治提升。”
何為“全要素”,不同于以往土地整治項目內容單一的方式,推進“山水林田湖草”全要素綜合整治,要發揮土地整治“1+N”綜合效益,構建農田集中連片、建設用地集中集聚、空間形態高效集約的土地利用新格局。
根據試點方案,黃橋將構建“一軸、兩帶、三心、四片”的現代田園城市格局,即沿中心河規劃黃橋中心軸,沿春申湖路東西向的城市生活帶、沿安元路東西向的研發產業帶,打造創智、商貿和文化中心,塑造城市公園片區、田園郊野片區、產業研發片區、都市生活片區,方案共包含農用地整理、建設用地整理、鄉村生態保護修復和鄉村歷史文化保護四大工程26個子項目,努力實現保護資源與保障發展雙贏。
按照“全域規劃、全域設計、全域整治”的要求,黃橋街道為大莊、胡灣、生田村等7個行政村編制實用性村莊規劃,對街道生產生活生態空間進行全域優化布局。
以位于廣濟北路以東、黃蠡路南北兩側的張莊村為例,張莊村整體提升項目占地約840畝。黃蠡路南側原工業集中區規劃為生活和公共服務區,通過實施“退二進三”,騰退低效工業,盤活土地約300畝,實現生活區集中連片。黃蠡路北側區域規劃為農林用地和綠地,通過實施“退二還一”類項目,淘汰落后產能,騰出工業用地約240畝,原工業用地空間騰挪至產業集聚區內,為重點產業項目落地提供堅實保障。
同時,通過對張莊村原400多戶農戶整村搬遷、異地安置,騰出土地約300畝。騰出的540畝土地將作為新增耕地的主要來源,通過土地平田整理和土壤培肥工程,實現耕地集聚連片。
研發+生產,“1+2+N”多載體格局激活土地利用率
在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的不斷推進中,黃橋產業發展布局也逐步更新。
原有村級工業集中區數量較多,大小企業集聚,面對存在的“布局散、污染重、隱患多、畝產低”等問題,黃橋在全域土地綜合整治中的第一步就是做“減法”。
作為蘇州“雙百行動”的先行區域,近年來,黃橋持續進行工業用地改造,對村級工業集中區進行再開發,高效推動村級工業集中區轉型。
根據相城區“一區十業百園千企”發展圖景,立足黃橋“2+4”現代產業體系,按照“產業集中、要素集聚、用地集約”的原則,黃橋著力構建“1+2+N”多載體格局,即1個黃橋智能產業國際研發社區,蘇州智能制造服務產業園、總部經濟科創園2個產業園,以及N個新建造和未來擬建造的載體。
“以前將企業搬離黃橋,就是因為空間不夠。這次能重回黃橋,落戶在黃橋智能產業國際研發社區,雖然獲批的工業用地畝數減少了,但實質上是減量增容,土地使用更加集約化。”蘇州市馮氏實驗動物設備有限公司總經理馮淑琴說,目前項目主體建筑正在加緊施工中,預計明年3月即可入駐試產,“這次回來很驚喜,周邊配套和環境大幅提升,這對企業吸引人才、招攬客戶來說也是優勢,為企業營造了高質量發展的良好環境。”
在馮淑琴所說的黃橋智能產業國際研發社區,項目規劃片區東至中心河,南至旺盛路,西至長流河,北至東挺河路,于2019年啟動建設。通過產業用地“騰挪、轉型、集聚”,原來區域內的“老、舊、散、小”的產業用地整合為5350畝產業集聚區。更新完成后,研發社區內工業用地平均容積率將達到2.5以上,生產性研發用地將提升至3.0以上,初步實現產業用地減量增容與空間布局優化,推動產業用地由分散走向集聚。
“要減少用地,向天空要空間,就不可能發展大量占用土地的大型制造業,我們瞄準的就是‘創新研發+智能制造’的產業發展模式。”馮宏慶說。
“研發社區內的8個產業項目中,7個在今年投用。”黃橋街道規劃建設管理局局長孔俊介紹,街道還打造了一座10層樓的未來工場,將打造智能制造產業示范園區,為街道新一代電子信息、工業設計、先進材料、衛星導航服務等高端產業提供科技孵化、研發制造、產業加速器等功能。
通過推進產業用地保護更新,持續優化基礎設施、產業發展等各類建設用地布局,黃橋已初步實現了工業用地減量增容,進一步激活土地利用新動能。
三生融合,藍綠交織端穩生態發展“聚寶盆”
北有由300多個沉降魚塘和200多畝荒灘廢棄河道改建而成,總規劃面積近6000畝的荷塘月色濕地公園;南有規劃用地12.04平方公里,蘇州城區最大的濕地公園——虎丘濕地公園;西部片區為風景優美的田園片區;區域內53條河道水網密布……
黃橋擁有得天獨厚的生態優勢,南北雙濕地、西部田園的格局仿若一個聚寶盆,如何將這個生態綠色的聚寶盆端得更穩?
“我們雖然有天然的南北雙濕地,但兩個濕地不能形成呼應;水網密布,河道間卻不溝通,這是痛點、難點,也是生態修復中的重點。”馮宏慶說,黃橋街道充分發揮現有生態資源優勢,結合街道西部田園片區建設,著力推動生態廊道建設,構筑生態保育區,形成“南北濕地、西園東城”的空間布局。
以綠為底,將生態、生產、生活融為一體,黃橋謀劃建設總長32.5公里的慢行步道,深度融入相城區慢行系統。“目前,一期打造的10.7公里C形步道,可將南北濕地和西部田園片區串聯起來,預計今年10月完工。”孔俊介紹,其余慢行步道則將穿過生產、生活區域。
對全域實施農用地整治,黃橋街道圍繞耕地數量、質量和生態“三位一體”保護建設,大大提高了耕地集中連片度。通過完善田間基礎設施配套和土壤培肥等措施,有效地提升了耕地質量,國家利用等由原來的6等提升到5等。整治完成后,將形成“田成方、路成網、渠相連”的優質生態保護格局,建設高效農田10770畝。
針對河道水系,黃橋實施朝陽河、村后河等河道駁岸工程;已完成東挺河東段、內青臺河等20余條河道清淤,原有7條黑臭河道全部整治到位,通過實施生態駁岸建設工程、河道整治工程、水系暢通工程等一系列工程,整治河道12560米。同時,新建污水管網14公里,完成研發社區道路景觀綠化、沈思港濱水景觀提升等工程,新增綠化面積92萬平方米,將形成C字形的生態用地布局和藍綠交織的城鄉生態網絡。(記者 袁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