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蘇州著力提升科技創新策源功能,強化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積極爭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在蘇布局——
加快培育壯大科創“國家隊”
近年來,蘇州著力提升科技創新策源功能,緊扣國家戰略、地方創新發展需求,集聚科創資源,大力建設重大科創載體,強化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積極爭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在蘇布局,加快科技自立自強。
面向“國之重器”,推進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
加快打造國家技術創新體系的戰略節點、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增長極。今年3月,國家生物藥技術創新中心、國家第三代半導體技術創新中心獲科技部批復同意成立,蘇州成為唯一擁有兩個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的地級市,有力地提升了我市生物藥、第三代半導體產業的創新策源能力。蘇州專門出臺“一區兩中心”若干意見,全市每年統籌安排100億元經費,用于推動重大載體建設、重大科研項目、平臺建設、人才引進與培養等全面發展。
蘇州堅持戰略性需求導向,總投資200億元的材料科學姑蘇實驗室,不斷探索體制機制創新,加快推進項目落地生根、開花結果。聚焦新材料領域深度布局,2019年成立長三角先進材料研究院,從國家急迫需要和長遠需求出發,堅持從實際發展困難中凝練科學問題、技術問題和工程問題,弄通“卡脖子”技術的基礎理論和技術原理。創新采用“撥投結合”模式開展了一批重點項目,已立項項目22項,其中已實施12項,“撥投結合”實施方案被列入國家發改委、科技部《2021年度全面創新改革任務清單》,在江蘇省內進一步推廣。長三角先進材料研究院納入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的重要組成部分。
納米技術是蘇州先導產業之一。由中科院、江蘇省、蘇州市、蘇州工業園區支持,中科院蘇州納米所承建的納米真空互聯實驗站,是世界首個按照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標準在建的集材料生長、器件加工、測試分析為一體的納米領域真空互聯的科技公共開放實驗平臺。
今年上半年,納米真空互聯實驗站服務用戶項目118個、服務機時達11528小時。同時,二期項目已完成設備采購任務60%、建成連接30余臺各種大型工藝設備的200米超高真空管道,成為世界上規模最大、功能最全的面向納米材料領域真空環境下的研發平臺。目前已與95家高校院所、龍頭企業開展合作,建立了以蘇州為中心、立足省內、輻射長三角、延伸海內外的用戶服務體系。
強化政策激勵,推動院所、企業科技“登峰”
有的放矢、精準施策。2020年2月,蘇州市出臺《加快全市科技創新載體建設助力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首次對全市科技創新載體的定位功能、方向路徑等提出清晰可行的分類引導及支持措施。此后,針對重點實驗室、企業研發機構等又出臺一系列“實施細則”,進一步加快我市科技創新載體建設。
蘇州大學放射醫學與輻射防護國家重點實驗室,是江蘇省首個省部共建的國家重點實驗室,也是我國放射醫學領域唯一的國家重點實驗室。3年多來,承擔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和國家自然基金等項目136項,合計經費約3.89億元。獲得國家發明專利80余項,在Nature等國際期刊發表高影響力論文600余篇。新引進高層次人才6名,獲教育部自然科學獎一等獎1項,發表高質量論文100余篇。
“十四五”期間,蘇州將搶抓國家推進國家實驗室建設和國家重點實驗室體系重組機遇,加快推動中科院納米所、中科院醫工所等科技載體建設,力爭更多國家級實驗室落戶蘇州,提升我市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水平和能力。
加快“新生力量”培育,著力建設“尖點”
蘇州持續深化大院大所合作,拓展產學研合作交流,助力“新生力量”拔節成長。2020年9月,常熟市與南京大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蘇州·中國聲谷”落戶常熟經濟技術開發區。“聲谷”由地方政府、高校、行業協會、社會資本四方共同規劃、建設。
今年2月,蘇州市科技局與常熟市簽約,建設聲學技術創新中心,圍繞醫療超聲、工程聲學、材料聲學、信息聲學、電聲技術、海洋聲學等領域,打造中國乃至世界聲學產業發展的“引擎”,全球領先的聲學科技創新“尖點”和人才“高地”。
面向未來,大手筆布局創新集聚區。太湖科學城戰略規劃面積105平方公里,將打造重大科學研究區等五大主要功能板塊,其中重大科學研究區將布局生命科學等領域的研究設施。昆山超級計算中心通過驗收,成為國家第8家國際超級計算中心,承接長三角區域大科學裝置的先進計算及科學大數據處理。在先進計算領域,加快推進長三角量子信息工程產業創新中心建設。
蘇州將堅持把培育壯大戰略科技力量作為提升城市創新能級的重要途徑,搶抓長三角創新共同體建設機遇,優化創新頂層設計布局,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不斷強化創新的內驅動力。(記者 張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