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慶從事醫學影像工作39年,練就了對腫瘤甄別的火眼金睛。記者 車晉彧攝
本報訊(記者 周函)語氣溫和,目光和藹,緊盯黑白影像眼睛發澀,就把眼鏡扶起、架在額頭上凝眉思索,他是市立醫院影像科主任蔡慶。暮色漸暗,早已過了看診時間,但蔡慶的診室依舊燈火通明,他說:“下班晚點沒關系,如果患者能早點發現異常,就能更快接受治療。”
59歲的蔡慶從事醫學影像工作39年,多年的臨床實踐和積累,練就了甄別腫瘤的火眼金睛,尤其在肺小結節的診斷方面,擁有獨到的經驗及診斷能力,經影像診斷與術后病理結果對比統計,蔡慶的診斷正確率達到95%以上。這份專業也為他帶來好口碑,2016年,市立醫院東區在蘇州率先開出影像疑難病例讀片特色門診,每周二、周四蔡慶出診,全國各地不少肺部腫塊患者慕名前來,只為聽他給出一個答案。
“影像科醫生開門診,不能只滿足于坐在電腦前讀片子,而是要力求做全科醫生,從檢查、診斷、治療的角度給患者更好的建議和幫助。”蔡慶說,上世紀八十年代,醫院影像設備僅有X線胸透機,準確判斷腫瘤良惡性質難度很大。九十年代后,CT、核磁、介入等影像技術飛速進步,他深知只有不斷加強學習,才能跟上時代步伐。為此,蔡慶每天下班后都留在科室,搜索疑難復雜的影像,與病理切片反復對照,及時修正經驗,這個習慣一直持續到今天。
“影像學報告的精準判定,對提高腫瘤患者的生存率至關重要。”蔡慶說,自己每天要接診三四十名患者,但一套胸部CT有上百張圖像,為了尋找腫瘤的蛛絲馬跡,要為每個患者起碼留出20分鐘的讀片時間,尤其是一些疑難雜癥,還要進一步三維重建,觀察結節形態、測量病變大小、對比前后變化。
肺癌居我國惡性腫瘤發病率首位,不少患者一聽到肺結節就膽戰心驚,為了讓精準醫療惠及更多患者,2011年起,蔡慶通過該院影像遠程會診中心,與黃埭衛生院、陽澄湖衛生院等聯網,每年為基層患者讀片診斷約1.5萬張。
作為科主任,蔡慶著力提高醫療隊伍的核心競爭力,每周定期在科室內開展疑難影像讀片活動,將自己的經驗新知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年輕醫生,鼓勵他們進修研究。在他的帶領下,一批年輕骨干迅速成長,該院影像科也成為省級醫學重點專科。
“不求大醫精誠,只求小醫少過。”蔡慶解釋,自己做醫生不追求響亮的名氣,而是心懷對生命的敬畏,兢兢業業,盡可能避免漏診誤診。“過去的30多年,我只做了一件事情,就是讀片。接下來,我還愿意用30年的時間,繼續讀片,精益求精地出具每一張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