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永芳用辛勤汗水守護城市潔凈。□王莉娜 攝
□蘇報記者 肖辛
人物名片
最美勞動者:吳永芳(環衛工作者)
推薦單位:常熟市城管局城南環衛所
從業時間:22年
凌晨,城市還沒有蘇醒,常熟市城南片區的大街小巷已閃動著點點“熒光綠”。把城市“擦亮”“叫醒”,為這座城市開啟“最美濾鏡”,帶隊的正是城南環衛所道路清掃組組長吳永芳。
平均每天步行約8公里、半個月掃壞一把掃帚、3個月磨破一雙布鞋,她用辛勤汗水確保“條條道路見本色”;練就“十八般武藝”,探索打造升級版環衛工作新模式,以創新思維推動管理轉型……憑借對環衛事業的執著堅守與責任擔當,吳永芳帶領班組24名清掃工人,接過蘇州市“五一巾幗標兵崗”的光榮旗幟。
分內事情“分外”做
讓條條道路見本色
凌晨的方塔街特別安靜,耳畔響起的只有偶爾駛過的車輛聲和掃帚劃過地面的沙沙作響。吳永芳要趕在交通早高峰前,將道路仔細清掃。遇到刮風下雨,落葉粘在地上,掃把沾著泥水,越掃越重,更加吃力。不知不覺天亮了,大家出門感受到陣陣涼意時,吳永芳早已汗流浹背。一年四季,風雨無阻,這樣的生活她早已習慣。
從2017年常熟市爭創全國文明城市開始,吳永芳就把“條條道路見本色”的高標準作為團隊做好清掃保潔的準則,帶領組員開展的常熟市中心城區市容環境集中整治行動卓有成效。
在超市飯店林立的方塔街商圈,餐飲企業往下水道傾倒泔水、剩油等造成路面油垢板結,很難清理。吳永芳帶領團隊從“最硬的骨頭”啃起,先澆濕路面,再撒上火堿和洗衣粉,蹲在地上用鋼絲球、小鏟子、手指甲一點點打磨清污;盛夏時節,沒有遮擋的路面溫度高達50多攝氏度,她的衣服一天濕透好幾身,還得忍受油污散發出的刺鼻氣味。看著大家忙不過來,她頂著高燒,從凌晨4點持續工作到晚上10點,喉嚨沙啞到說不出話,仍執拗地要與大家共同作戰。
她說:“作為城市環境的守護者,我做的每一件都是分內事。能為提升城市文明形象盡一份心、出一把力、添一道彩,真的非常光榮。”
“大管家”守好“錢袋子”
一年兌換掃帚柄省千元
吳永芳不僅是一線工人,也是一名管理者。她擔任道路清掃組組長至今已經13年。完成一班7個小時的清掃工作很辛苦,班組“大管家”同樣不好做,從調度人員、巡查路段、糾處問題、修理車輛、更換工具到疏導班組人員思想,都是她需要完成的任務。
除了管好人和事,還要管好“錢”。吳永芳說,車輛維修、工具更換這兩項費用是班組最主要的開銷。為了盡可能節省,他們目前日常作業開的電動三輪車已經用了十多年,小毛小病在所難免,吳永芳硬是把自己練成了半個“修車行家”。發生小故障,她自己先上手摸索解決,實在修不好再去維修店;遇到更換電瓶等支出較大的項目,她總要貨比三家;作為環衛工人日常作業的必需品,掃帚的損耗極大,掃帚掃禿了光剩下掃帚柄,吳永芳不會扔掉,他們與掃帚廠有個協議:一根掃帚柄可以兌換三角錢。在她手中,一年下來光是兌換掃帚柄,就能為單位節約上千元。
同事曾打趣說:“吳組長‘摳’出了新境界!”而在吳永芳看來,公家的錢絕不能肆意浪費,積少成多,總能在日常工作中派上更多用場。
疫情防控勇毅“逆行”
亮出紅色“環衛速度”
在疫情防控的關鍵期,嚴守城市“潔凈關”,一線環衛工的擔子最重。
2020年春節假期,吳永芳放棄與家人團圓,帶領班組奮戰在疫情防控的環衛戰線上。他們的身影頻繁出現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公共廁所、垃圾箱房桶等暴露環境中,每天定時對轄區內各種公共設施進行全面防疫消殺,用精細化手段掃凈衛生死角、機掃盲區。
當得知常熟尚湖集中醫學觀察點需要幫忙清理大量樹枝和雜物垃圾時,以吳永芳為首的“潔凈衛士”黨員突擊隊第一時間奔赴現場,以“2個小時、50個人、6輛車、清理垃圾12噸、打掃區域1萬平方米”的速度,展現了“一個支部就是一座堡壘,一名黨員就是一面旗幟”的力量,為準時交付贏得了更多時間。
“鐵腳板”跑出“新數據”
創新探索上門收集模式
城市發展,環衛工作也要順應新需求。這兩年,吳永芳不斷探索推動管理升級的新方式。
地處常熟市中心城區的引線街-東門大街,是一條富有文化底蘊的街道。街道兩側商鋪林立,咖啡館、時裝彩妝、金器首飾、古玩動漫店等特色小店,與枝繁葉茂的法國梧桐交相輝映。可路邊隨意丟棄的一個個垃圾包裝,卻一下子拉低了街道的整體顏值。
為了杜絕這類現象,吳永芳走遍了自己的責任區,對街道進行重點摸排,梳理門店類型、垃圾點位、垃圾類別、垃圾產生時段等信息,形成了道路、店鋪相關信息數據表,并和同事及相關部門聚焦問題,大膽探索創新,聚力打造了“城管+環衛”“保安+保潔”升級版垃圾上門收集模式,有效消除了垃圾上門收集和日常保潔的盲區。這一模式得到蘇州市城管部門的關注和認可,引線街-東門大街也被作為常熟市垃圾分類上門收集試點街道,進一步開展工作。通過實踐累積總結的經驗,更在環衛系統內得到了廣泛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