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務維度提升創新濃度
——蘇州持續優化創新生態,釋放創新活力
近年來,蘇州市科技局把優化創新生態作為助力打造高水平創新型城市的重要抓手,搭建平臺,優化服務,多方發力,持續推動我市創新創業活躍度邁上新臺階。
構筑科技金融“生態圈”,破解融資難
科技金融是提升科技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倍增器。蘇州在全國率先提出科技與金融深度結合,出臺意見及配套辦法大力推進,積極打造科技金融生態圈,努力破解科技創新企業融資難,助力創新創業。
轉變財政資金引導方式,不斷提高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率。蘇州實行“撥改貸”“撥改投”“撥改補”創新,推出了科技型中小企業信貸風險補償專項資金“科貸通”等金融創新產品。今年1月至9月,“科貸通”為1175家企業解決貸款50.89億元,企業數同比增長29.3%,貸款金額同比增長39.5%。截至目前,“科貸通”累計為8939家科技企業解決貸款523.12億元。
打造“科貸通”服務升級版。蘇州市科技部門與26家金融機構開展“一行一品牌”產品創新,通過不斷擴大政策惠及面、優化差異化的風險補償體系,推出市級人才貸“創易融”、面向高新技術企業的“高企貸”等產品。今年4月,蘇州市科技創新創業投資有限公司、浦發銀行蘇州分行等發布“科浦醫貸”產品,具有期限長、金額高、利率優惠、政府風險補償比例高等優勢,是靶向支持“一號產業”的專屬科技信貸產品。產品推出至今,已為6家生物醫藥產業重點企業提供融資支持。今年9月,市科技創新創業投資公司分別與交通銀行和蘇州農商行合作,推出支持數字經濟相關的科技類創新企業發展的“蘇數貸”和支持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庫入庫企業發展的“培育貸”產品。
創新有風險,金融來護航。市科技局與人保財險創新科技保險模式,推出“科研保”,首批將46家2019年蘇州市“獨角獸”培育企業納入保險范圍,為企業提供了3300萬元的研發類風險保障。今年6月,一家供應鏈管理公司研發項目失敗,經認定后,獲得了36萬元賠償金,堅定了該企業持續研發投入的信心。
打破科技企業與金融機構信息不對稱。市科技部門建設科技金融生態圈平臺,首發創新主體分布圖、科創指數趨勢圖、科技金融熱力圖,協同推動知識產權金融發展,為不同風險偏好的金融機構搭建互相銜接的科技金融產業鏈。
打造服務科技企業“夢之隊”
蘇州通過資源整合、上下聯動、校地協同,打造服務科技企業的“夢之隊”。
以品牌活動助力企業創新發展。為了讓更多企業學習知名企業先進經驗、對接高校院所成果,蘇州市科技部門組織“科技行”“名企行”“技聯高校蘇州日”等系列產學研品牌活動。2020年組織“技聯高校”產學研合作對接交流會、“科技行”系列活動等國際國內科技交流活動50多場,年度服務企業超過5000家,先后與30多家高校、科研院所開展了全面合作,建成各類產學研聯合體100多家,實施產學研合作項目1000多項。蘇州還出臺政策資助舉辦各類科技合作與交流活動,推動國內外科技資源向蘇州集聚、推動技術轉移需求側與供給側深度融合。
推動科技成果加快轉化,專業服務機構與人才是“紅娘”。蘇州依托國家技術轉移人才培養基地,共開展技術經紀人培訓25期,累計培養技術經紀人2600多名;去年全市技術合同成交額超490億元,同比增長30%以上。
組建高水平科創平臺“集團軍”
江蘇省材料大數據公共技術服務平臺依托長三角先進材料研究院,圍繞關鍵結構材料領域,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服務于工業應用和產業鏈科研創新的公共服務平臺。平臺以材料分析測試、數據庫建設與應用、軟硬件技術開發三大支柱為核心,面向交通、航空、航天、能源、海洋工程等重點應用領域,提供材料測試表征、材料數據庫、數字化應用工具和研發咨詢等服務,為江蘇省、長三角地區乃至全中國的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升級提供技術支撐。目前,通過各類型服務,實現收入超400萬元;今年獲省科技公共服務平臺立項,省撥經費800萬元。
搭建科技創新平臺,加快公共服務平臺建設。蘇州在新興產業和高科技企業集中的高新園區、科技創業園、特色產業基地,面向中小企業建設了納米加工、集成電路設計、新藥創制等33家省級以上科技公共服務平臺,充分發揮平臺對企業研發的支持作用。
集聚資源為企業提供信息服務支撐。蘇州市科技咨詢服務平臺匯集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等國內高端科技服務機構的服務資源,圍繞科技文獻服務、產業情報建設與共享、科技服務機構信息素養提升等三個層面進行建設優化,形成了文獻服務、專利情報、標準服務、產業情報等服務產品。其中,科技文獻服務數據庫數據量達1.4億條,現擁有會員5229家,訪問量累計超559萬次。
大院大所集聚著高端創新資源。截至去年底,蘇州已與238家國內外高校院所建立穩定合作關系。中科院目前在蘇載體機構達34家。為進一步放大“中科院效應”,雙方將梳理整合現有機構,打造“蘇州中科創新研究院”,成為國內一流的將前沿高新技術研究與行業實際應用緊密相連的創新創業平臺。(記者 張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