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美地花園的公共空間經過消防、電力改造,具備了充電條件,方便了居民停車充電。記者 李淵攝
本報記者 李淵 本報通訊員 王麗婷
近日,家住姑蘇區陽光美地花園的業主王先生向當地匯翠社區反映,其電動車充電成為生活中的難題,“上樓充電不安全,可開發商原始設計又沒有充電的地方,我們小區數百輛車子只能到隔壁小區充電……”為此,匯翠社區黨委“安居支部”協調了小區物業、業委會,利用小區“邊角料”空間,改造增加了部分充電車位,方便居民停車充電。
近日,記者來到了位于姑蘇區蘇錦街道的陽光美地花園。這個建設于2009年的小區如今已經是成熟小區,豐富的生活、醫療、教育資源讓小區居住率達到了100%,小區各幢樓下停滿了電動車。“住在這里很方便,唯一煩惱就是電動車難充電。”王先生告訴記者,相較于老小區,美地花園在設計上有了革新,增加了地下停車空間;而與新建小區相比,這些革新又落后于現今的生活需求,他解釋說,“我們這個地下停車空間就是自行車停車場,當時開發商沒想到十多年后會有這么多電動車需要充電的,沒有預留充電線路。”
采訪間,記者獲悉,此前大部分電動車車主都是采取“飛線充電”或者“電動車上樓”的方式進行充電。而隨著安全意識地不斷提高,大部分居民已經意識到這樣的方式存在巨大安全隱患,轉而放棄了這樣的充電方式,而隨之而來的“充電難”讓居民覺得麻煩不已。“我們小區有九幢786戶,有數百輛電動車的充電需求。”孫女士說。
面對數百輛電動車的充電難題,蘇錦街道匯翠社區充分協調物業、業委會,協商解決居民實際需求。“我們的行動支部正好有一個‘安居支部’,二十多位黨員平時都走在宣傳安全充電的志愿崗位上,有專業的安全素養和實際操作經驗。”匯翠社區黨委書記蘇志高告訴記者,安居支部的黨員在“331”安全整治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多方協商中擁有一定威信。在美地花園業委會,負責人告訴記者,在經過業主大討論后,業委會決議充分改造公共空間,“地下改造一部分空間,路面改造一部分,以期最大程度減少綠化的占用;而改造的費用由小區公共收益支出,委托物業進行施工。”
昨日,記者在已經改造的小區地下空間看到,充電區已經投用,其頂部設置了大紅色的噴淋滅火設施,“既美觀又實用。”物業經理沈培新表示,經過社區指導的停車空間改造首要考慮安全,再而統籌便捷,“選址上要方便居民停車,更要滿足安全充電的要求。”
因為地下停車空間存、取車途經下坡,考慮年老業主的實際需求,安居支部又協調了業委會,對部分小區地面進行了改造,“年底前還將增添若干停車棚,充分利用邊角空間,讓人民群眾滿意。”蘇志高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