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報訊(駐張家港首席記者 楊溢 見習記者 陳夢嬌)“有一筆入賬資金,金額為人民幣46275元,請查收。”近日,張家港市樂余鎮某村收到一筆拖欠已久的廠房租金,該筆租金的順利到賬得益于該市農村集體“三資”智慧監管平臺。
在深入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中,張家港市紀委監委通過打造數字化平臺,管理農村集體資金、資產和資源,用“智慧管理”護好農民“錢袋子”。
2020年,張家港市紀委監委會同該市農業農村局,以財務記賬系統為核心,集成資產管理系統、資金支付系統、產權交易系統,形成“四網融合”,打造張家港市農村集體“三資”智慧管理平臺。截至目前,港城176個村級集體經濟組織約239億元總資產已全面納入平臺運轉,農村集體“三資”貼上了“數字證照”。
“‘四網融合’后,賬單自動生成報表和圖形,收入、支出結構構成,橫向縱向走勢一目了然,為統計分析、咨詢決策提供重要參考依據。”張家港經開區(楊舍鎮)農業農村局合作發展科科長薛秋亞說,系統整合以后,基層財務人員只需要錄入一次數據,上報、匯總和分析處理可以自動完成,大大便利了業務開展。
為推進智慧化監督,該平臺聚焦收支兩端,設置了14個預警項,對重大風險和易發多發問題實行重點監督,通過線上預警、線下核查的方式提高問題線索發現率,截至目前,已挽回損失1100余萬元。除此之外,平臺還支持分科目檢索,可針對29個收入項、59個支出項單獨建立監督模型。
該市紀檢監察機關將監督平臺部分權限向村務監督委員會開放,實時監督農村“三資”運轉情況;將監督平臺與微信小程序對接,群眾通過手機掃碼,實現“碼上監督”;依托數據平臺對農村集體“三資”運行情況的深度“掃描”,幫助村集體完善管理制度、健全長效機制。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