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中區以共治共享打造鄉風文明實踐圈
蘇報訊(記者 朱雪芬)初冬的早晨,陽光明媚,走進吳中區金庭鎮石公村,村莊內干凈整潔,房前屋后整齊劃一,田野景色賞心悅目。村民說,這得歸功于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的“人居環境整治”志愿服務隊,正是他們不辭辛勞地巡查、清掃,讓村莊的面貌煥然一新。當下,吳中區圍繞“家門口”打造鄉風文明實踐圈,以文明實踐共治共享提升基層治理水平,幸福美景到處“開花”。
在石公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組織成立的“人居環境整治”志愿服務隊有140多人,成員有黨員,也有普通村民。昨天一早,仇巷自然村的黨員仇志義召集了村里的10名志愿者,一起出門巡查環境衛生。“昨晚大風大雨,落葉、雜物肯定被吹得到處都是,我們得趕緊清理。”一路上,志愿者們一邊巡查,一邊撿拾塑料袋、落葉、掉落的果實等。早上7時30分,當其他村民出門時,整個村莊早已被打掃得干干凈凈,絲毫看不出大風大雨帶來的影響。
文明實踐需要人人參與,在石公村,每個人都是志愿者。仇志義告訴記者,除了志愿服務隊日常巡查和清理,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還發動黨員帶動村民落實“門前三包”職責,營造干凈整潔的鄉村風貌。
同樣,在吳中區香山街道墅里社區,“漁洋映輝”志愿者隊伍、黨員志愿者隊伍、巾幗志愿者隊伍、青年志愿服務隊伍等多個志愿者團隊,形成“網格包干+居民自治”的工作模式,重新規劃綠色地帶,清理臟亂地段,設置便民設施,同時開展“衛生文明戶”評比,激發群眾參與環境整治的熱情。
全民參與,讓共治共享變得觸手可及。吳中區長橋街道石湖天韻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動員社區議事骨干,搭建協商議事平臺,聚焦停車焦點問題,共同協商制定停車治理方案,形成停車公約,進行長效有序治理。經過長期努力,社區內的停車難、停車亂局面已得到顯著改善。
太湖街道融灣、頤灣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積極優化社區服務,將“家文化”理念融入社區治理,綜合居民需求清單和社區資源清單,形成社區服務項目清單,列出每季度有活動、每次有主題的社區服務項目,做到民有所需、社區有所應,通過打造“家門口”服務平臺,開展“家里人”互助活動,共建“一家人”美好生活。
目前,結合地域、文化特色,吳中區已建成美麗鄉村900個,改善了村居人居環境,共同繪就家門口的美麗新畫卷。
標簽: 文明“畫筆”繪就幸福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