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報訊(駐吳中區首席記者 陸宇其)“盛村52弄還沒有充電樁棚,外來租戶、電動車多,飛線充電普遍,存在一定安全隱患。”近日,一條群眾投訴讓吳中區長橋街道的廉勤監督員們繃緊了安全弦。通過實地查看,并在廉勤監督平臺向所在社區進行反饋,街道為大部分老舊小區裝上了充電棚,很多居民對這樣高效的基層廉勤監督豎起了大拇指。
這樣的例子,只是長橋街道抓好基層廉勤監督工作的一個縮影。自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長橋積極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記者了解到,監察體制改革后,長橋街道的監督對象由原先的361人增至811人,如何將監督的觸角延伸到“神經末梢”,實現監督“關口前移”,成為擺在街道紀工委面前最大的難題。為此,街道以年初“兩委”換屆為抓手,整合原有的紀檢書記、監督委員會、監察聯絡員等資源,選優配齊63名社區廉勤監督員,構建起“街道—村—村小組”三級聯動監督網絡。
“社區廉勤監督員熟悉民情,接觸群眾面廣,有效發揮了日常監督‘前哨兵’的作用。”長橋街道紀工委工作人員表示,廉勤監督員在街道的監督指導下,依托蘇州市廉勤監督平臺,緊扣小微權力清單和廉政風險點,對安全生產、疫情防控、垃圾分類等重點工作開展情況進行監督,通過走訪督查、列席會議、查閱資料等形式,累計開展督查5531次,推動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1067個。接下來,長橋街道將繼續緊盯基層“四風”問題,從“小切口”著手解決群眾煩心事,讓群眾收獲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