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的是近十噸入湖磷氮 添的是百萬斤生態大米
蘇報訊(駐吳中區首席記者 陸宇其)消夏灣里鷺鳥飛,稻花流水游人醉。駐足吳中區金庭鎮縹緲峰半山,向南而望,消夏灣濕地生態安全緩沖區內的大片稻田鑲嵌在宜人的湖光山色中——豐收的喜悅裹挾著一季的清香,白鷺、鹡鸰鳥逐水而居,一幅生態美景的畫卷在眼前徐徐展開。
很難想象,這片區域幾年前還是泥濘的灘涂,水污染問題突出。每逢下雨,山上果樹茶樹的農藥化肥殘留不經攔截,就直接排入這片低洼地帶。水位上漲后,大量富集著磷、氮元素的污水就通過消夏江直接進入太湖,對水環境帶來負面影響。
太湖是太湖流域及長三角的水源生命湖和生態調節平衡池。作為湖中最大的島嶼,西山島也是關乎太湖生態系統健康安全的關鍵節點。記者了解到,為治理太湖流域農村面源污染,金庭鎮在南部消夏灣區域打造濕地生態安全緩沖區項目。項目規劃實施面積為18平方公里,建設為三期,分別為一期南灣村落區、二期萬畝良田區和三區縹緲汊灣區,各區域將因地制宜建設強化型垂直流濕地、淺灘濕地等各類凈化型功能濕地210公頃。
項目一期已于10月底建成啟用。項目負責人介紹,2.6公頃強化型垂直流濕地、0.4公頃雨污截流濕地、12.5公頃淺灘濕地和1公里清水回用廊道等環節,構成了應對面源污染的三道攔截體系。如此“由多到少、由少到集中”的截與導,使得項目成為黃家堡至南灣約4平方公里區域內各類農村面源污染的“綠腎”,進一步改善了區域生態環境,形成了“消夏灣生態凈化濕地”花園。項目完成后,每年將減少入湖總磷0.87噸、總氮8.7噸,對太湖周邊面源污染治理、生態安全緩沖區建設具有示范意義,也是“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系統性治理的體現。
垂直流濕地一側,則孕育著千百年來金庭農人的匠心。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讓島上喝著太湖水長大的大米清香四溢,煮熟后飯粒晶瑩剔透、柔軟滑潤、富有彈性,冷卻后口感不硬,是江蘇省稻米市場上公認的外觀與食味品質俱佳的優質米品種。今年,太湖生態島消夏灣一期種植水稻4500畝,南粳9036、南粳46、寧香粳9號、金香玉1號等優質品種將延用生態島“太湖綠”品牌,預計產量可達140萬斤。
消夏江畔,林木蔥蘢,花草秀美,一條由碎石步道和木質棧道聯結而成的步道穿林過灘,串聯起明月灣和黃家堡兩個村落,這條3公里左右的“綠堤”也成為很多來太湖生態島游玩旅客親近自然的“打卡地”,給這片注重生態涵養功能的區域注入了更多活力。
標簽: 太湖生態島建起凈化“綠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