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道里的江南水鄉圖。 見習記者 李浛芃攝
60歲“老蘇州”自學水鄉畫扮靚環境,找回江南韻味
本報訊(見習記者 李浛芃)小橋流水、粉墻黛瓦,戶戶臨水、家家枕河。水街相依的江南水鄉韻味不用刻意尋找,就在上下樓的轉角處。這番文化浸潤的優雅閑適在姑蘇區潤達新村27幢的樓道里就可以享受。前天上午,家住潤達新村的楊阿姨興奮地告訴記者,自家樓道每層的轉角處都有一幅江南水鄉主題的墻畫,“每幅畫的場景和角度都不一樣,但都體現出了江南水鄉清秀與恬靜的氣質。”
樓道里怎么會有江南水鄉圖呢?姑蘇區吳門橋街道潤達社區的工作人員帶著記者來到了墻繪的作者家中。一進門,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一張長條形桌子,桌面上鋪著已被墨色零星暈染的厚氈布。一臺老式電腦、一個圓口清水盆、三四個調色盤、四五個裝得滿滿當當的筆筒……將桌面撐得滿滿當當,今年60歲的顧承靜正站在桌后執筆為作品上色。
“在樓道的白墻上作畫也非常偶然。”顧承靜告訴記者,一開始是社區牽頭要為小區“美顏”,她是偶然路過聽到要找繪畫老師一起進行創作,就毛遂自薦加入其中。在墻上作畫難度不大,但定什么主題、畫什么內容還是頗費心思。“因為我們都是從臨水臨河的老房子搬過來的,在心底一直都懷有一種對水鄉韻味的親近感與懷舊感,我想那就干脆把江南水鄉‘搬’到樓道里,讓大家在上下樓的時候都能品一品、望一望水鄉之美。”
說干就干。顧承靜就先從網絡上找一些楊明義、吳冠中等名家的作品,在臨摹的基礎上進行二次創作。據介紹,在上墻繪制前,她會將每一幅畫都先在宣紙上進行臨摹,做到胸有成竹,再用鉛筆在墻上勾勒出輪廓,然后按照臨摹紙張進行墻上創作。“每次動筆上色之前都慎之又慎。”顧承靜強調說,因為丙烯顏料涂上后會速干,無法修改,所以作畫過程要非常仔細認真,才能創作出完美耐看的作品。“將本來干凈整潔的墻面讓我作畫就是大家對我的信任,我也要把樓道變美、扮靚。”
在之后一個多禮拜的時間里,顧承靜一有空就去樓道里作畫。作畫容易,作精不易,為了把江南水鄉圖畫在與大部分居民平齊的視角,她幾乎每天都要搬著凳子,樓上樓下跑好幾個來回。每層樓的畫作都不盡相同,或呈現小橋流水人家的悠遠,或表達粉墻黛瓦的靜謐。畫作完成后,鄰居紛紛為她點贊。“顧阿姨可不得了,畫得非常傳神有靈韻,我們平常上下樓都能看到水鄉啦!”居民楊曉英說。
“我從小就喜歡繪畫,但一直沒有時間和機會系統學習,也是在退休之后,終于有了自己的時間開始自學繪畫。”顧承靜說,她最初是在蘇州市老年大學章致中老師的山水班上學了幾年的山水畫,之后經朋友介紹,報名了中國冰雪藝術研究院網絡藝術教育學院的首屆網絡教學班,師從著名畫家趙春秋先生,也是從那時開始接觸冰雪畫派。“每天都要學習臨摹兩三個小時,并跟隨趙老師學習了山水創作。”顧承靜說,因為從小就生活在蘇州水鄉,對家鄉的小橋流水情有獨鐘,所以在學習冰雪畫派的同時,也注重融通吳門畫派的筆法與技巧,“希望在融通兩個畫派的基礎上創作一些更具江南文化、蘇式生活氣息的作品來。”
標簽: 把江南水鄉“搬進”樓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