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戴著3D眼鏡為患者做胸腔鏡手術。 醫院供圖
本報訊(記者 李靜 通訊員 鐘勝藍)最近一段時間,蘇州市立醫院北區手術臺上出現了這樣的“科幻”一幕:醫生戴上3D眼鏡后,電腦屏幕上的患者器官和病灶也都變成了三維畫面,還原了外科醫生的自然立體視覺和深度感知,使得醫生能夠更精準地完成手術臺上的“大片”。術中患者的切口通常只有3厘米,患者第3天就能夠順利出院。
70歲李阿姨在體檢時被查出肺部有結節,心里非常不安,趕忙來到市立醫院北區心胸外科就診。接診的專家龔永生經過進一步檢查,認為惡性腫瘤的可能性大,于是組織團隊開展病例討論,決定為其進行手術治療。考慮到患者年齡較大,專家決定為李阿姨實施微創3D胸腔鏡手術。術中,專家在全身麻醉小單孔胸腔鏡下,為患者做了左上肺癌根治術。手術僅耗時約1小時,切口3厘米,放置胸腔引流管1根。術后第1天,李阿姨便可下床活動,第2天拔除胸腔引流管,第3天順利出院。
龔永生介紹,隨著蘇州市立醫院北區肺結節門診的開展,越來越多的肺結節患者在早期就能發現病灶,并及時接受手術治療,延長了生存期,提高了生活質量。目前,胸腔鏡技術是臨床上用于肺部手術最常見的方式。傳統的胸腔鏡手術是通過3個孔來完成手術,而單孔胸腔鏡手術則是傳統胸腔鏡手術的升級版,只需要1個孔。
“3D單孔胸腔鏡手術可以說是單孔胸腔鏡手術的加強版。”龔永生介紹,3D單孔胸腔鏡手術是由主刀醫生及其助手戴著3D眼鏡來開展的手術。由于戴著3D眼鏡,電腦屏幕上的患者器官和病灶也都變成了三維畫面,成像立體化,還原了外科醫生的自然立體視覺和深度感知,因此極大地提高了手術效率,縮短了手術時間。除此之外,該技術使得患者出血減少、損傷小、住院時間短、術后并發癥少,不僅減輕了患者的痛苦,而且預后效果更好。“患者基本能夠在術后三日出院,達到快速康復的效果。目前,該技術已成為北區心胸外科常規的手術治療方式。”龔永生說。
標簽: 醫生戴著3D眼鏡做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