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 陸宇其)“以前院落大門咯吱咯吱響個不停,現在不僅更換了單元門,鐵藝圍欄和鐵藝門也翻新了。”近日,家住吳中區城南街道碧波社區的居民高老伯“家門口”多了很多新氣象,嶄新的公共設施既安全又美觀,讓他豎起了大拇指。
老舊小區改造不僅是民生工程,更是“民心工程”。樓幢單元門破損、地下車庫滲水、管網老化錯位……房齡近20年的碧波社區吳中花園有著老舊小區普遍的“通病”。通過黨史學習教育、“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碧波社區以院落治理為契機,瞄準問題短板和居民需求,成立改造自治小組,以老舊小區改造為切入口,充分調動起居民的責任意識和參與意識,治好了不少“通病”,更新扮靚了居民家園,構建起共治共享共建新格局。記者了解到,截至目前,該社區已完成了鐵藝圍欄和鐵藝門新建、屋頂防水翻新工程,更換了非機動車坡道欄桿、入戶門3套及屋頂機房門22套,助力老小區“強筋健骨”。
激發居民自治“原動力”,打造共治共享新格局。碧波社區黨委相關負責人介紹,改造前期,業委會、居民代表就改造中出現的防水滲漏、管網改造、質量監管等居民實際需求建言獻策,共搜集十余條“金點子”和“好方法”,以“自我造血”助力小區面貌更新。面對因施工時間、安全隱患等問題產生的矛盾,碧波社區還聯合街道建管科、業委會多次召開“圓桌議事會”,并實地勘察、多方協商,厘清責任風險,不斷探索建立改造后續長效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