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 劉曉平)“從2015到現在,投身新型農業六年了,我始終堅信,哪怕是巖石下的一顆種子,也總有發芽的一天。”臨近歲末,盤點一年成果,通安鎮90后種糧大戶滕亮這樣說。
出生于1992年,滕亮是蘇州高新區職業農民隊伍中的一員。他在通安鎮內承包了116.92畝農田從事水稻種植,是轄區名副其實的種糧大戶。
扎根廣袤的農村大地,滕亮坦言是因為心里的一份情結。高考之后,目標選定農業時,身邊好多人都不理解。“農村走出來的孩子,怎么不學一些金融、計算機、建筑這樣的‘好專業’,偏偏學一個一輩子要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專業?”面對這樣的疑問,滕亮不多說話,只是暗下決心,選擇了就要認真去面對。
大學期間,他主修農作物栽培專業。臨近畢業時,他曾在生態農業公司實習,主要負責有機水稻、銅陵白姜栽培及有機蔬菜、有機茶葉種植,這些經歷不僅為他積累了深厚的理論和實踐經驗,更成為他投身農業的“硬本領”。
有技術,懂管理,很快,滕亮就在農田里干出了一片新天地。2015年,他成立了稻豐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開展水稻種植、加工、包裝、銷售等業務。他嚴格把控肥料、農藥的使用,嚴格根據節氣進行春耕、夏種、秋收、冬藏,為了讓土壤得到休養,保持土壤的肥沃,他的農田只種單季稻。在專業育種方面,他還邀請農科院太湖水稻研究所專家現場指導。此外,他將傳統種植方法與現代技術設備相結合,科學管理,實時監控土壤、空氣的溫度濕度以及蟲情、風向等數據,精耕細作,生產優質大米。
截至目前,滕亮的公司已擁有多個品牌商標,與多所科研院校建立合作關系。為了確保自己專業知識及時更新,他曾多次到南京、淮安、鎮江等地參加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學習各類農業機械使用、農業技術推廣應用與農業模式創新知識。
在通安鎮,像滕亮一樣的新型職業農民還有不少。近年來,通安鎮充分挖掘地域優勢,優結構、強產業、打品牌,大力發展特色農業,從而在通安鎮這個農業大鎮上,涌現出了一批又一批的新型職業農民,他們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在這片土地上大顯身手,成為了通安鎮農業發展的主力軍和鄉村振興的“活動力”。
標簽: 通安這名90后種糧大戶不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