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年職業培訓規模位列全省第一,面對國家新部署和我市產業升級新布局——
“大國工匠”培育如何按下加速鍵
近年來,隨著我市產業轉型升級,就業市場對技能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勞動者的培訓需求也不斷更新。加快提升勞動者技能素質,壯大技能人才隊伍,既是當務之急,也是長遠之計。國務院常務會議近日審議通過“十四五”職業技能培訓規劃,明確要求加快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推動職業技能培訓擴容提質。記者從市人社局了解到,目前全市建成國家級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4家、省級高技能人才專項公共實訓基地10家、市級高技能人才公共實訓基地75家,形成以點帶面的公共實訓網絡。面對國家對職業能力提升的新部署,面對蘇州產業轉型升級的新布局,職業技能培訓如何搶抓新機遇,值得關注。
從固定陣地到流動基地,技能培訓深入產業一線
近期,蘇州工業園區總工會舉辦的2021年企業工會“職工學堂”創建活動正在火熱進行中,目前共創建了40家。當下,企業在技能人才評價改革中的自主權得到充分尊重,可根據生產實際開發評價標準,實現崗位需求、技能等級和收入待遇相匹配,培訓主體地位不斷突顯。
“國家教育部教學成果二等獎、省教育廳教學成果一等獎”“474名社內講師、91名高級技師、111名領軍人才”,走進三星電子(蘇州)半導體有限公司大樓,墻上的大幅榮譽榜十分亮眼。作為首批入駐蘇州工業園區的外商獨資企業,三星半導體公司憑借企業大學培養機制這一秘訣鍛造了一支龐大的高質量人才隊伍,今年正在積極申報“職工學堂”。
職工參加企業技能培訓(資料圖片)。三星電子(蘇州)半導體有限公司供圖
當前蘇州正不斷加快制造業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三星半導體公司緊跟產業人才培養方向,不斷加大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力度。“公司共有六大實訓平臺,通過校企共建企業大學、學歷教育引校入企、創新實施新型學徒制等方式,實現產學研深度合作,持續培養符合產業要求的技能人才。”公司人事部部長方紅兵說,目前,公司創辦的首個工科類人才培養基地,累計培養69名核心技術人才,首個宿舍學習型組織累計運營302批次、9462人次、61萬多課時,職工學習熱情高漲。2019年公司成為江蘇省首批“職業技能等級認定備案企業”,截至今年11月,累計發證2725張,其中高級工1691人次,技師333人次以及高級技師131人次,涵蓋15個職業(工種)。“今年我們啟動了技能等級認定第三方評價機構申報工作,希望借助公司的行業優勢、人才優勢、實訓優勢為社會培養更多的緊缺型技能人才,助推國家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方紅兵說。
除了企業主體培訓模式,蘇州還有一個“流動”的人才培養基地——“星期天工程師”巡講團,由蘇州工業園區總工會主辦,蘇州工業園區產業工程師技師協會承辦。該協會構建完整的人才服務體系和對接交流平臺,長期開展產業職工能力提升,先后吸納了近40位高素質、高水平的技術類、管理類、咨詢類技能人才專家。截至目前,巡講團走進60余家企業,提供職工培訓達80余次,參與人數超4000人次。“打造行業協會牽頭的公共實訓基地,便于靈活對接高校、企業和公益資源,實現師資、平臺、服務對象的高效整合。”協會秘書長郭家星說,期待該模式成為解決人才培養的又一創新途徑。
從區域特色到產業特點,技能實訓構建完善體系
近日,2021年下半年江蘇省四級人力資源管理師考試落下帷幕,在企業從事人力資源管理工作的朱嘉琪正等待著成績出爐。由于大學是軌道交通運營管理專業,畢業后初入公司的她曾感到十分迷茫,今年她進入江蘇中融外包服務股份有限公司學習了近兩個月的勞動關系協調員課程后參加了這次考試,信心滿滿。“課上會有案例分析、勞動法和勞動合同法培訓等內容,對我的日常業務很有幫助。”朱嘉琪說,如果這次考過,不僅學費全額返還,每個月還能加300元技能工資,非常有吸引力。
去年,姑蘇區總工會在蘇州市電子信息技師學院和江蘇中融外包服務股份有限公司掛牌了首批姑蘇區“匠人匠星”職工職業技能實訓基地。據了解,今年江蘇中融外包服務股份有限公司累計培訓近1200人,并舉辦了2場職工職業技能競賽。“職業技能培訓要與經濟發展同頻共振、企業需求和培養方向互通契合,根據學員需求,我們明年計劃開設直播帶貨、金融服務課程。”公司總經理劉俊說,市人社部門針對職工技能培訓還有配套獎補政策,誠意滿滿。
第十一屆蘇州工業園區高技能大賽現場(資料圖片)。市人社局供圖
以產引才,以才興業,技能培訓必須緊緊圍繞區域產業特色。“姑蘇區產業結構以服務業為主體,產業工人主要分布在文化旅游、餐飲住宿、批發零售、家政服務、交通物流、軟件和信息服務、房產裝潢、租賃和商務服務等產業。”姑蘇區總工會基層工作部部長姜達震說,區域的產業結構及產業工人隊伍素質情況促使他們在“培訓+競賽+創新”上行動起來,創建符合自身隊伍建設的實訓基地。今年將繼續創建兩三家實訓基地,符合條件的給予一次性獎勵,進一步擴大基地覆蓋面,推動產業工人隊伍賦能成長。
與此同時,積極打造助力人才和產業融合發展的“配套陣地”顯得尤為重要。近日,蘇州市總工會正在緊張有序地開展首批蘇州工匠實訓基地驗收工作,前期各級工會組織踴躍申報。據了解,申報單位涵蓋蘇繡、電氣、云計算、通信、智能控制、汽車技術、半導體等領域,產業門類豐富,資源實力雄厚。“我們鼓勵各地根據實際建設綜合性實訓基地,充分發揮企業和教育單位的主體作用。”市總工會產業辦主任柯建明表示,將進一步構建門類齊全、技術先進、共享開放、特色鮮明的蘇州工匠實訓體系,助力廣大職工素質提升。
從需求匹配到能力匹配,項目制培訓有望緩解結構性緊缺
當前,蘇州制造業轉型升級速度加快,服務業逐步發展壯大,人才培養跟不上需求變化,勞動者技能與崗位需求不匹配造成的就業結構性矛盾更加突出,技能人才結構性緊缺狀況長期存在。《蘇州市高技能人才緊缺職業(工種)目錄(2021版)》顯示,智能制造、生物醫藥、電子信息、機械加工、化工環保、建筑施工、生產服務等108個職業(工種)最為緊缺。因此,精準開展產業急需的專業(工種)培訓、增加緊缺型高技能人才數量迫在眉睫。
“截至2021年11月底,開展職業技能培訓101萬人次,全市技能人才總數達220.58萬人,其中高技能人才數80.65萬人,年職業培訓規模、技能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總量、增量均位列全省第一,總體來說,我市的技能人才規模與蘇州制造大市、工業大市的地位相匹配。”市人社局職業能力建設處處長羅迪說,結合區域經濟發展需求和產業結構升級優化的實際需要,現已初步形成了高技能人才公共實訓基地建設的蘇州模式,構建綜合性公共實訓基地、區域性綜合公共實訓基地和專項技能公共實訓基地協調發展的“1+N”公共實訓基地建設體系,每年為職業院校、企業提供實訓超5萬人次。市人社部門對于緊缺職業(工種)的培訓補貼上浮30%,降低目錄內緊缺高技能人才落戶門檻。同時對培養單位按照高級工以上人才培養數給予額外獎勵,引導企業大力開展職工技能培訓。
此外,記者從市人社局了解到,近期制定出臺的《蘇州市項目制培訓實施細則(試行)》采取整建制購買職業培訓項目的培訓模式,突出產業與培訓無縫對接,圍繞“蘇州制造”“江南文化”等重點產業開展更有針對性的培訓,更好地服務于蘇州產業轉型升級。按規定完成項目制培訓并考核合格的,按每人每課時30元的標準給予項目承訓機構培訓補貼。“截至目前,全市已陸續發布項目制培訓目錄清單,涉及生物醫藥、智能制造、航空航天等方面的專業(工種)超過100個,確定承訓機構145家,申請培訓17920人,培訓合格4008人。”羅迪說,到2021年底,蘇州將實現項目制培訓模式區域全覆蓋。
(記者 錢茹冰)
標簽: 星期五調查 | “大國工匠”培育如何按下加速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