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用活“核雕文化+”優勢,吳中香山街道全力推動文旅產業融合發展——
“硬核力量”提速鄉村振興
□蘇報駐吳中區首席記者 陸宇其 蘇報通訊員 孫燕
深化文旅融合,提速鄉村振興。近日,吳中區香山街道和江蘇藍園文化產業有限公司、蘇州太湖國家旅游度假區舉行“藍園·太湖度假區舟山村文旅產業園項目”三方簽約儀式,通過“農文旅商”多元素的融合發展,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勁活力。
有著核雕文化與鄉村民俗文化資源優勢的香山街道,在多方助力下,將對轄區文旅全生態進行設計改造,不僅塑造出城市文化和旅游消費空間新概念,還將藍園強大的產業集聚效應與舟山核雕村的深厚歷史文脈IP相貫通,融匯成助推文化、旅游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硬核”力量。
依托核雕優勢,打響“江南文化”品牌
舟山核雕“一粒核”是香山街道一塊響亮的“文化招牌”。市場數據顯示,全國80%的核雕產品來自舟山村核雕市場,“中國核雕看蘇州、蘇州核雕看舟山”名不虛傳。
此次“牽手”藍園,香山街道著手對核雕文化進行改造提升,將以核雕產業為核心,融合休閑、娛樂、民宿、博物館、親子、手工藝等周邊配套服務于一體,通過聚焦數字文化、文旅消費產業發展,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優勢產業提檔,新興產業集聚,進一步打響“江南文化”品牌,實現文化產業倍增,把“舟山核雕”打造成靚麗的文化產業名片。
這也是近年來香山以核雕文化為“切入點”,積極探索文旅商融合發展新模式實踐的一個縮影。目前,香山已成立核雕行業協會、新建核雕藝術館、組建核雕行業黨支部等,力爭打響“一村一品”核雕文化品牌。依托核雕村自身資源稟賦,香山街道將立足核雕村文化遺產“活化石”,擦亮做大當地特色產業金字招牌,以品牌效益賦能鄉村發展。
“文化+”動能,培養壯大新業態
突出文化內涵,增添體驗度;彰顯文化底蘊,突出本土特色;符合市場需求,增強展示性——這是香山街道用活用好文化元素、培育“文化+”動能賦能新業態所遵循的邏輯。
手工藝品、江南美景與民風民俗是香山文旅產業的“三張名片”,香山街道將其緊密融合,打造新舊碰撞、古今融合、晝夜成趣的核雕旅游及生活商業配套。同時,街道還進一步豐富業態層次,以核雕為靈魂,以旅游餐飲、休閑娛樂、旅游住宿及其他非遺業態為主導,以貿易集市、短視頻電商平臺培育基地為輔助,吸引線下線上國內外文化旅游流量,激發非遺文化文旅消費發展動力。
以中國傳統村落舟山核雕村為試點,香山街道不斷加速“文旅商”新業態,助力傳統文化資源釋放新動能、煥發出新生機。目前,香山街道正以“數字文化+文旅消費”為核心價值,一端延伸現有數字文化產業鏈,催生出軟件科技、文創設計、民俗手作等一系列功能業態;一端與旅游、網紅打卡等產業融合,配套餐飲娛樂、購物休閑等旅游服務功能業態,將當代藝術、建筑空間、文旅產業與歷史文脈及城市生活環境有機結合,打造新一代的工業藝術創意之地,成就城市文化和商業空間新標桿。
“三位一體”模式,讓“家門口”就業更幸福
結合核雕村自身的自然生態及歷史文化底蘊,香山街道還對村民核雕產業鏈進行原產地保護,并進行合理規劃提升,在優化傳統核雕文創設計產業的基礎上,打造包括核雕文化博物館、原生態村莊聚落、核雕文化風情街在內的線下沉浸式體驗場所,建設聚焦年輕消費群體的電商平臺和“網紅”經濟孵化基地,“三位一體”的打造模式將在帶動傳統行業就業的同時,促進年輕人在此創新創業。
有一種幸福叫“家門口”就業。老百姓在共建共享旅游業發展成果的同時,也給傳統工藝創造了一個良好的展示平臺。香山街道黨工委相關負責人介紹,在動態中傳承核雕技藝、弘揚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促進文化產業結構調整與升級,拉動地方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增長,逐步走出一條產業興旺發達、百姓安居樂業的融合發展道路。
接下來,香山街道將繼續找準自身定位,依托資源稟賦,為打造錦繡香山文化高地,為助力“天堂蘇州·最美吳中”建設貢獻“香山力量”。
標簽: “硬核力量”提速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