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結更多力量 形成更強合力 開拓更廣渠道
□蘇報公益守護記者 方方 趙晨民 蘇報見習記者 劉爭
轉眼間,2021年即將過去,蘇報“‘公益守護聯盟’在行動”專欄,已和蘇報廣大讀者相伴三年。在即將過去的一年里,“公益守護聯盟”充分發揮“輿論監督+檢察監督”的優勢,聯合眾多職能部門,共同守護公共利益。蘇報“‘公益守護聯盟’在行動”新聞專欄,圍繞聚焦民生關切、保護歷史遺跡、促進社會共治等話題,通過兩種監督職能有效聯手,妥善解決了一批廣大市民關注的熱點問題。
為更好發揮輿論監督作用,在新的一年里,蘇報“‘公益守護聯盟’在行動”專欄將在轉型中求變、在報道中出新。專欄將下沉社區、單位,團結更多力量,砥礪前行,形成更強合力,開拓更廣渠道,更好地守護社會公共利益。
關注百姓呼聲,解決“急難愁盼”民生問題
在采訪過程中,記者積極發現廣大市民普遍關心的問題,深究問題產生的原因,找到相關管理部門尋求解決方案。例如2021年6月10日刊登的報道《北園路一段路面有數十個坑》,記者根據市民提供的線索,發現一段四五百米的北園路,卻有著數十個坑,嚴重影響交通安全和城市形象。在充分采訪市民意見后,記者向相關部門了解情況。通過對市政設施管理、住建等部門的采訪,了解到該路段即將拓寬改造,預計明年下半年完工。
2021年6月24日刊登的《這些火車站能否增設旅客身份證補辦設備?》一文,報道了市民在蘇州園區站無法辦理臨時身份證明服務,被工作人員告知需要奔波前往蘇州火車站辦理臨時身份證明。記者通過實地探訪,證實了蘇州園區站暫時無法為旅客辦理臨時身份證明一事確實存在,上海鐵路公安處蘇州站派出所已著手研究此事,并向上級公安機關申請報備,爭取早日解決這一難題。
該報道引起了鐵路蘇州站各級部門的高度重視,相關部門迅速將此事納入車站確定的“為旅客辦實事”重點項目中,并在園區站率先安裝旅客身份證明補辦設備。在園區站率先安裝旅客身份證明補辦設備后,陽澄湖站、蘇州新區站等未設置實名制制證窗口,同樣被納入“為旅客辦實事”重點項目中,并在年內陸續完成。
8月19日刊登的《獨墅湖生態公園年久失修 居民休閑游玩“步步驚心”》,報道了位于吳中區郭新東路與東方大道交叉口的獨墅湖生態公園,是周邊不少居民休閑納涼的好去處。公園建成十多年來,樹木蔥郁、花草繁盛,可是供游客通行的多處木質棧道、涼亭、空中棧橋等年久失修,不僅讓人唏噓,還存在不少安全隱患。通過報道,推動了管理單位加緊維修并徹底解決問題。
面對民生老大難問題,“公益守護聯盟”積極謀劃,促成長效管理。2月25日,本報刊登了《地下人防設施不容私改用途》相關報道。市民反映,吳中區一商業體地下停車場被認定存在私自違章建設、侵占人防工程、消防隱患突出等一系列問題。檢察機關介入后,促請職能部門及時查處,督促當事人盡快將人防工程恢復正常功能。最終違建被拆除,相關人防設施恢復了原有狀態。
報道刊登后,有居民反映吳江區一小區存在人防車位變相“以售代租”的行為。記者了解情況后,立即向當地檢察機關反映問題。在檢察機關等部門的聯合介入后,開發商已承諾整改。相關報道刊登后,人防部門高度重視。目前,群眾反映的兩處設施違規問題均已整改,人防部門將同步開展定期檢查、不定期抽查、縱橫聯動等整治行動,形成長效管理機制,保護人防設施正常運轉。
弘揚江南文化,積極推動古城文物保護
大力弘揚江南文化,推動加大千年古城文物的保護力度,不僅是蘇州市民熱議的社會焦點,更是蘇報“‘公益守護聯盟’在行動”專欄持續關注的話題。
“明四家”之首、“吳門畫派”創始人沈周墓,坐落于相城區陽澄湖鎮沈周村西。今年10月,蘇報公益守護記者接到市民反映,作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的沈周墓,其中一些文物被破壞,碑亭和古碑成了游客的“涂鴉墻”。沈周故里公園內,危亭和斷橋等設施也因年久失修,存在不少安全隱患。10月28日,蘇報“‘公益守護聯盟’在行動”對此進行了報道,引起社會各界廣泛關注。
文物的“保護罩”需由監管部門與市民游客共同搭建。沈周墓現狀被報道后,相城區文物管理委員會辦公室、陽澄湖鎮政府、沈周村村委會等部門召開座談會,邀請建筑學、文物學專家、學者,就沈周墓保護范圍內文物、沈周故里公園內老舊設施的保護、處理措施進行商討。修繕工作完成后,屬地管理部門承諾做好日常巡查,不定期進行專項檢查,積極落實好長效管理。
閶門內下塘街10號,有一座規模
宏大的陸氏老宅,曾經是清朝兩代狀元陸肯堂、陸潤庠的府第,“一門兩鼎甲”一時傳為佳話。讓人遺憾的是,歷經百年的狀元故居已日漸衰敗,其文化價值也沒有得到充分挖掘,慕名而來的游客面對破舊的房屋,往往心生失望。
蘇報“‘公益守護聯盟’在行動”專欄以《期待兩代狀元故居也能重生》重點報道后,如何盡快對蘇州城內的古建老宅整體保護、合理利用?引起主管單位及社會各界的思索。面對老宅現狀,蘇州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姑蘇區金閶街道、蘇州市古城房地產置業有限公司積極建言獻策。古建老宅作為“活著”的古城“肌理”,如何進行有效保護修繕、合理運用開發,成為社會高度關注與思考的課題。
春秋時期的著名軍事家孫武在吳國成就了輝煌業績,身后留下了眾多遺跡。2021年12月,有市民通過“96466新聞熱線”向“‘公益守護聯盟’在行動”專欄反映,虎丘山風景區孫武祠《孫子兵法》浮雕文字竟刻成《三十六計》,如此“張冠李戴”實在不應該。
此事報道后,引起了虎丘山風景區管理處、蘇州孫武子研究會高度重視。針對浮雕墻雕刻內容存在的問題,管理處已經組織相關專家對雕刻內容修改方案進行論證,積極制定可行的實施計劃。
2021年4月底,吳中區檢察院對轄區內文物保護單位開展走訪巡查時發現,位于木瀆鎮善人橋村馬崗山麓的抗日英雄冢周邊雜草叢生,豎立的簡介標牌存在多處錯別字,且內容有誤。深入調查后發現,英雄冢暫無專項保護經費,周邊的環境衛生清理也是由所在村自發組織,難以滿足日常保養維護需求。
鑒于英雄冢是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吳中區檢察院立即就相關情況與該區文物管理委員會辦公室聯系,在詳細了解文物保護專項維修資金管理辦法后,將相關情況向吳中區文體旅局和木瀆鎮政府分別制發檢察建議,促請有關職能部門加強溝通協作,制定工作方案,共同推進全面整治。與此同時,有關部門積極倡導聯合建立英烈保護常態協作機制,依法維護英雄烈士榮光,切實發揮社會正向效應。
拓展主體形式,精準滴灌社會公益土壤
公益守護,需要社會公眾更廣泛地參與。為了進一步擴大聯盟隊伍,蘇報“‘公益守護聯盟’在行動”報道組積極拓展主體形式,從“我替你做”轉變為“筑巢引鳳”,精準滴灌社會公益土壤。
2021年12月,蘇報“‘公益守護聯盟’在行動”報道組接連收到老年人被套路、遭受損失的消息。姑蘇區白洋灣街道路南社區日間照料中心所長陳志君說:“年紀大了,兒女又不在身邊,大多數老人都是被抓住了‘孤獨’的軟肋,一步一步被引入‘圈套’。為了從源頭上守護老年人的‘錢袋子’,我們向社會發出了‘多一份耐心與陪伴 莫讓別有用心之人有機可乘’的號召。不少年輕人紛紛響應,在陪伴老人之余,耐心向他們講解反詐知識。”姑蘇區雙塔街道葑溪社區伊旻婕說,有些詐騙套路,只要老人和家人說一聲,也許就能被識破。有些消費陷阱,如果子女能及時解釋,老人們也是能明辨是非的。發起一場以“陪伴”為主題的公益活動,或許比大部分反詐宣傳都有效。
“一直都有個‘公益夢’,如今終于實現了。”魏巍是一家咖啡店的老板,看到“‘公益守護聯盟’在行動”專欄發起的致敬“城市美容師”暖冬公益系列活動后,聯系欄目組希望能出一份力。和他一樣,不少愛心企業主紛紛加入到活動中來。兩天內,為總計17個單位的一線勞動者送去了1400余杯熱咖啡。愛心企業代表許紅說,希望通過這次公益活動,為寒冬里的堅守,帶去+1℃的溫暖。
蘇報“‘公益守護聯盟’在行動”是一個開放的平臺。在新的一年里,我們將持續關注民生問題,您關注的就是我們關注的;我們將持續緊盯環境保護,讓我們的環境越來越美麗;我們將持續聚焦古建保護,為蘇州保留一份歷史的印記……
聯盟需要您的加入,無論什么行業,只要您有一顆“公益之心”,我們都歡迎您的參與。希望在2022年,我們一起滋潤公益土壤,讓公益之花越開越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