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蘇州準備的年飯。 通訊員 陳佳瑤攝
本報記者 嚴松
本報通訊員 陳佳瑤
臘月廿三開始撣檐塵、廿四祭灶神、大年夜貼春聯(lián)……隨著虎年的腳步越來越近,在姑蘇區(qū)雙塔街道大公園社區(qū),一群老蘇州開始“復刻”不一樣的年味,他們在古書典籍里尋找蘇州古人的春節(jié)習俗,打造出別具一格的“復古春節(jié)Style(風格)”。
熬煮口數(shù)粥 布置年飯
美食里藏著過年講究
臘月廿五,用紅豆摻米熬粥,無論大人小孩,還是貓狗都要食用,如有外出不在家的人,就把粥儲存起來,等他們回家吃,這粥叫作口數(shù)粥。“傳說,吃口數(shù)粥可以避開瘟疫之氣。”錢桂珍是大公園社區(qū)的老居民,喜歡研究歷史的她,在古詩詞里找出了不少老習俗。昨天,在大公園社區(qū),錢桂珍端來滿滿一鍋口數(shù)粥,邀請大家分享。她告訴記者,在南宋詩人范成大的古詩《口數(shù)粥行》中有記載:“家家臘月二十五,淅米如珠和豆煮。”可見蘇州很早就有了這個習俗。
除了口數(shù)粥,一碗熱氣騰騰的年飯也必不可少。“把煮好的米飯裝在新的竹籮里,放上蘇州特有的紅橘、烏菱、荸薺等果子和糕點,并插上松、柏的枝條,陳列在中堂,春節(jié)時蒸著吃,取有余糧的意思,名叫‘年飯’。”錢桂珍給大家普及說,也可以預先淘好可供幾天吃的米,供在案頭,這樣的米叫作“萬年糧米”。居民王方英表示,如今生活條件好了,也不會擔心來年家中糧食問題,春節(jié)吃的東西也是種類繁多,但是蘇州人的除夕夜少不了一碗特有的年飯,年飯中的荸薺更是寓意著全家人“必齊”,是對新年的一種期許,一種念想。
擺上壓歲盤 屋檐插柏枝
小物件承載春節(jié)儀式感
《清嘉錄》中記載,春節(jié)期間大人小孩相互贈送的糕點、水果、錢物,叫作“壓歲盤”。“長輩把紅繩串起的百枚銅錢送給小孩子,叫作‘壓歲錢’。在枕邊放橘子、荔枝等水果,叫作‘壓歲果子’,年初一醒來吃了,討個好彩頭,寓意新年吉利。”居民陳留女這幾天翻遍了古文典籍,在汪乾若詠橘荔諸詩自序中找到這樣一句話:“吳興風俗,除夕置果枕畔,為新年休征。”昨天,陳留女按照書中的描述,準備了壓歲盤,得到了其他居民的點贊。她告訴記者,記憶中,蘇州人的除夕夜少不了壓歲盤,壓歲的原意在壓祟,驅(qū)避邪惡,“壓歲果子有橘子、荔枝等,取諧音‘吉利’,寄托了美好的祝福。”
除了對孩子充滿期許,春節(jié)期間,也少不了對長輩的祝福。“過年期間,插冬青、柏枝、芝麻萁于檐端,名曰‘節(jié)節(jié)高’。”昨天,居民陳壽愷拿著柏枝插在甫園的屋檐上,體驗一番老蘇州特有的春節(jié)習俗,“冬青象征著五谷豐稔,柏枝象征著健康長壽,芝麻稈意味著多子多孫,步步高升,家族興旺。”
剪柏子花 串黃豆
小手工寄托來年美好寓意
年宵花是春節(jié)期間的氛圍“擔當”,古時亦如此。昨天,居民邱亞萍用彩色絨布,按照古詩詞里的描述,剪制“老虎花”。她告訴記者,在古時的除夕夜,賣像生花(人造花)的鋪子把柏樹葉子染成銅綠色,將彩色的絨布剪成老虎的形狀,扎成花朵,叫作“老虎花”,有些還在“老虎花”旁邊連綴小老虎,稱為“子孫老虎”,“還有把彩色絨布做成壽星、和合神、招財進寶等樣子,多取吉祥的名字,扎成花,叫作‘柏子花’。女孩子買來相互饋贈,供小孩子們打扮。”
《清嘉錄》中提到,把黃豆撒到帷帳頂上,或者用紅綠線串三粒黃豆,掛在帷帳中間,可預防小孩子生病。“一串黃豆,平常人家最普通的食材,寄托了我們新的一年期望孩子們無病無災,健康成長。”居民華筱萍補充說。
標簽: 從古書里“復刻”不一樣的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