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蘇區平江新城創新辦法,統籌管理老舊小區、無物業小區;推進民生項目建設,全面增強居民獲得感和幸福感——
打造生態宜居“社區生活圈”
□蘇報記者 李淵 蘇報通訊員 趙琦琦
姑蘇區平江新城共有43個居民小區,其中老舊小區2個,原無物業小區3個,為了讓所有的居民共享全覆蓋的“管家服務”,平江新城創新管理辦法,將老舊小區、無物業小區進行統籌管理,形成“大物業”治理思路;與此同時,社區黨組織也與物業黨組織進行結對,以“紅色物業”的力量服務居民,提升居民獲得感。
在居民區之外,平江新城積極打造“15分鐘社區生活圈”,通過綠化提升、口袋公園改造、前塘河景觀改造等民生項目,結合網紅集市、無人超市、健身步道等綜合設施建設,打造更加生態宜居的社區生活圈,全面提升居民滿意度和幸福感。
“大物業”模式助推物業管理全覆蓋
臨近春節,恰逢寒流來襲,住在姑蘇區平江新城談埂上的居民家中迎來了水管防凍檢查,這讓這里的居民安心不少。自從去年小區進駐物業以來,居民們的煩心事少了不少,“自從有了物業,我們小區終于有家的感覺了。門口有了保安值守,防疫抓得挺嚴,公共區域垃圾衛生保潔做得很到位,終于住得舒心了。”居民王老伯告訴記者,此前,談埂上一直沒有物業企業進駐,對此,平江新城管委會組織協調旁邊小區的物業接手全面管理,“單獨聘請新的物業,成本肯定高,現在‘共享’旁邊小區的物業,我們物業費也便宜不少。”
據悉,平江新城共有43個居民小區。其中,老舊小區2個,原無物業小區3個,脫管、離管、失管現象嚴重,長期路燈不明、道路不平,治安無人管、環境臟亂差,成為現代化高品質城市中的“社區銹帶”。去年,針對蘇錦一村196、197、 300、 301幢及談埂上三處無物業小區的實際情況,街道通過將這些小區與鄰近有物業小區連成一片,納入“大物業”的保護范圍,有效將無物業開放式小區納入物業公司的“羽翼”之下予以保護,形成“大物業”的實際掌控,解決無物業開放式小區管理缺失的盲點,進一步改善小區人居環境。
目前,平江新城率先在姑蘇區實現了物業管理全覆蓋。在此基礎上,平江新城全力推進老舊小區改造。通過改造,小區配套基礎設施進一步得以完善,整體居住環境進一步提升,舊小區“改”出了新模樣。
“翠園雅筑的改造,大大提升我們居民的幸福感。原本的小區道路嚴重變形,經過改造修整,安全性大大提高。除了道路提質,我們還同步啟動了綠化優化等系列工程,一番整修過后,小區主干道兩側綠化煥然一新。”大觀社區黨委書記陳琦說。
“紅色管家”物業彰顯基層治理智慧
去年以來,平江新城積極探索“紅色管家”物業管理的基層治理模式,構建“一核引領、多方參與、共建共治共享”的工作格局。
在萬科金域平江小區,記者看到,該小區已經通過紅色管家,聯合多方力量完成了對小區架空層的改造,增加了運河有聲圖書館、金鄰朋友圈、議事廳等活動場所。
萬達二社區黨總支書記劉培添告訴記者,社區黨組織創新了“一核雙聯五心”紅色黨建工作法,即以社區黨委為核心,強化多方共建、多元互動,聯合以社區居委、上級黨組織、物業、業委會、網格員和行動支部等為代表的多方力量,發揮黨員先鋒、志愿服務等作用實現精準為民服務。通過“公益項目+微利運營+黨員自治”社區物業管家,不斷提升小區物業服務“溫度”,讓人民群眾更有獲得感。據悉,萬科金域平江還獲評黨建引領物業管理服務工作省級示范點。
在不遠處的城市生活廣場,“紅色管家”物業管理的觸角還深入商務樓宇。
城市生活廣場是平江新城轄區內一座以超高層建筑為主體的城市行政商業綜合體,具有業態復雜、超高層建筑、人流量大、服務內容廣等特點。負責實施物業管理的東吳物業,堅持黨建引領,成立樓宇內黨建聯盟,創建“心服務·新生活”紅色物業黨建品牌,扎實推進紅色商圈陣地建設,在城市生活廣場打造了一個商圈共同體、服務共同體、發展共同體。
而在老舊小區、動遷小區,“紅色物業”積極發揮組織優勢,串聯科技力量,用科技創新解決老大難問題。
在老舊小區錦荷苑小區,平江新城聯合姑蘇區建管中心從上海引進專業技術力量“太赫茲全景三位無縫掃描系統”,對該小區老舊居民樓進行試點探傷排查,并根據隱患類型及嚴重程度,設立紅、黃、橙三色分類標識機制,切實全方位保障居民生命財產安全;在動遷小區錦華星光苑小區,平江新城引入了“黑科技”,為電梯加裝智能控制系統,監控一旦發現電梯內有電動自行車、液化氣罐等存在安全隱患的物品,系統就會自動停梯。
“城市更新中,我們通過科技力量,解決原本老舊小區的‘老大難’。”平江新城管委會副主任侍柱著告訴記者,“今年,我們還將著力推進‘四合苑’小區改造工程,針對老舊小區雨污管道、加裝電梯、道路綠化等問題進行全面改造,使小區變成智能化、便利化、環境優美的現代社區。”
“15分鐘生活圈”豐富居民生活體驗
目前,平江新城正在打造“15分鐘社區生活圈”,要通過蘇站路綠化提升、綠馨園口袋公園改造、前塘河景觀改造、區政府綠化景觀改造提升等民生項目的建設,形成更加生態宜居的社區生活圈,提升居民的滿意度和幸福感。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前塘河綠化景觀改造的建設頗具創新。經過不到半年的改造,前塘河兩岸華麗“變身”,成了全天候開放的公共空間。該項目共提升了8萬平方米綠地,涉及河道兩側綠化、景觀、燈光亮化及沿線景觀小品、燈具、標識標牌、休閑座椅、垃圾桶、排水系統等,并打造憲法主題廣場、黨建主題這兩個“紅色網紅”廣場。記者在這里看到,前塘河兩岸匯集了開放共享、議事協商、鄰里交往、終身學習、便民服務這“五個空間”。為居民提供了一條既有蘇式園林意境,又具現代特質的景觀步道,大大增加了社區公共活動的新空間,也豐富了居民的生活體驗,更為平江新城增添了新的活力。
不光前塘河,萬達商圈中心的平門塘河也亮點滿滿。去年7月,“紅帆領航 乘風破浪”平江新城第一屆江南漁舟賽成功舉辦,賽事吸引了轄區企業、機關、醫院、學校等各行各業的23支隊伍參賽,串聯起新城居民的文化記憶,打響了平江新城江南運河文化品牌,擦亮了新城體育文化賽事名片。平江新城高質量建設幸福河湖,立足高品位,做活“水文章”,做靚風景線。
“在社區,我們希望居民都能享受全方位的物業服務;而在整個平江新城,我們打造‘15分鐘生活圈’,就是要讓市民享受里里外外的宜居生活,感受蘇式文化魅力,讓休閑、休息、娛樂、健身、政務等服務常伴市民。”平江新城黨工委副書記方芳表示。
標簽: 打造生態宜居“社區生活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