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蘇州的老宅子似乎“越活越年輕”,有的成了網紅酒店,有的成了文化沙龍,有的成了培訓機構……日前,中辦、國辦印發了《關于在城鄉建設中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的意見》,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堅持“以用促保”,推進“活化利用”。活化讓歷史文化遺產和現代生活融為一體,實現永續傳承。
這些活化利用后的古宅,更有生機與韻味,也更值得我們欣賞與記憶。春節期間,我們通過7期視頻,走進具有代表性的7座古宅,看它們在今天的姑蘇城中重現風采。
蘇報訊(記者 王安琪)“所謂的活化利用,主要體現于建筑如何更好地發揮它的社會價值。讓對古建筑情有獨鐘的人進來使用,對傳承江南文化、傳承優秀建筑文化也好,都很有幫助。”在許乃釗故居,市住建局四級調研員陳飚如此表示。
許乃釗是清代浙江錢塘人,其家族是杭州一帶不折不扣的名門望族。道光十年,許乃釗得中進士,咸豐三年任江蘇巡撫兼“江南大營”幫辦。許乃釗舊居坐北朝南,四落五進,有轎廳、正廳、樓廳、花園、池塘,東西各有備弄等。許宅的建筑格局在當時的江南民居中十分典型,具有相當的保護價值。2009年至2011年,蘇州市住建局對許乃釗舊居的部分包括西路中的花廳、更西路及附屬建筑進行了保護性修復,占地面積1776平方米,建筑面積1235平方米。按照保護為主、改造為輔,不改變古建筑原狀,保持古建筑真實性的原則,修復工程注重保護古建筑遺存的完整性和安全性,并強調古建筑環境保護,使古建筑保護、空間功能性協調發展。
老宅的修復,可以說是古城保護的硬件建設,而修復后的合理使用,就是古城保護軟實力的打造。修復好的這部分許乃釗舊居,作為蘇州文化名人故居,其結構和空間有一種吳門文化的傳統氣息。2016年起,許乃釗舊居轉身成為“蘇作玉雕藝術館”。使用者不僅制作了許乃釗的半身銅像,還對老宅的廳堂和抱柱作了精心布置,以許乃釗的詩詞對聯制作了楹聯匾額,懸掛各處。讓每一個走進這個空間參觀展覽的人都能感受到這個蘇州近代名人故居的園林建筑風格和點點滴滴的文化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