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中區臨湖鎮湖橋村更新發展模式,推進轉型升級,為鄉村振興匯聚內生動能——
輕裝上陣 “妙手”打出破局“組合拳”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蘇報駐吳中區首席記者 陸宇其 見習記者 李剛
這里風景秀麗,一望無際的太湖哺育出富饒的魚米之鄉;這里產業興盛,東山大道、木東公路穿村而過,160余家駐村企業彰顯勃勃生機……這里是吳中區臨湖鎮湖橋村。
早在十多年前,湖橋就通過建廠房、引企業的方式,實現了村級集體經濟的爆發式增長。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江蘇省文明村等諸多榮譽為湖橋的蓬勃發展增添了生動注腳。
多年粗放式發展帶來了經濟的高速增長,但也給太湖之濱的這座村莊增添了不小的負擔,限制了其未來的高質量發展。知重負重攻堅克難,重整行裝擔當實干。“振興湖橋、重新出發”,不甘落后的湖橋人堅定信心,邁開步子,全力以赴蹚出一條新時代的“湖橋之路”。
粗放發展后勁不足
“湖橋之路”尋突破
湖橋村坐落于美麗的太湖邊,村域面積11.42平方公里,有32個自然村、1300多戶、5400多名村民,常住人口過萬。十多年前的湖橋村,人人有股份、個個有社保,村民們的日子過得幸福舒適。
當時,村級工業剛剛興起,在發展基礎薄弱的情況下,湖橋村靠著“膽子大一點、步子快一點,就能富一點”,通過蓋房造樓、快速擴張,村級年收入突破了8000萬元,實現了從“困難村”到“明星村”的跨越。
原以為會一直走在村富民強的康莊大道上,但隨著時代發展和轉型升級步伐加快,曾經給湖橋人創造大量財富的發展模式已經不合時宜,村級經濟發展后勁不足的問題日益凸顯。
同時,多年粗放發展帶來的一系列衍生問題也困擾著湖橋村:為發展經濟,村里欠下了不少銀行貸款,僅是每年的貸款利息,就是一筆不小的開支;不規范的村民集資,也留下不小的發展隱患;村內還有部分違章建筑亟待拆除……
“曾經的長板變成了如今的短板,也成了制約湖橋村高質量發展的最大障礙。”如何找到發展突破口,成為擺在湖橋村黨委書記邱士明和新一屆村“兩委”班子面前的一道難題。
開源節流存量更新
整合產能再出發
業精于勤,行成于思。
產權清晰的老舊工業廠房,讓苦苦思索的湖橋人眼前一亮,提供了一條打開局面、擺脫困境的新路子。
借助吳中區開展存量工業用地更新改造的良機,湖橋村積極爭取,將7900平方米老舊工業廠房納入區級規劃,并投入上千萬元建設資金,將其擴建改造為23000平方米的高標準廠房,明年5月即可投用。
屆時,廠房面積增加兩倍的同時,每年還會新增700多萬元村級租金收入,湖橋發展迎來新機遇。“通過存量更新,整合落后產能,招引新動能、新產業,就是我們轉型升級、再次振興的希望所在。”邱士明說。
從存量中要增量。擁有10多萬平方米的村級工業廠房,湖橋村在持續提升服務企業能力水平的同時,也在企業的支持下把廠房租金逐步提高,又為村集體帶來了五六百萬元的增收。
作為村里的當家人,不僅能開源,更要會節流。湖橋村上億元的銀行貸款,一直是壓在邱士明心底的“石頭”。他仔細盤算了一下,如果把貸款利率降低一些,就能給村里減輕不少經濟負擔。
成如容易卻艱辛。邱士明多次奔走銀行協商,絞盡腦汁、千方百計,把貸款利率從6.89%降到了5.2%。此后,又經過一番“討價還價”,貸款利率又降到了4.8%。一來二去,光是利息支出,每年就能為村集體節省上百萬元,湖橋人肩頭的“擔子”又輕了不少。
村民福利同樣是村里的一大支出。邱士明想出另一招“妙手”,就是以量換價。通過大批量購買的方式,降低米、面、油等福利物資的采購價格。這一番精打細算,既保證了村民福利不縮水,又省下了每年20多萬元支出。
此外,村“兩委”還通過民主協商,果斷停掉村民集資;以壯士斷腕勇氣,堅決拆除違建大棚房……擼起袖子加油干,一套“組合拳”下來,隱患清除了、負擔減輕了、路徑明晰了,輕裝上陣的湖橋人斗志昂揚再出發。
多措并舉護航安全
夯實根基向未來
上午在辦公室里談著訂單,下午就戴著紅臂章深入車間生產一線兜兜轉轉……在湖橋工業二區的蘇州琪華自動化設備有限公司,總經理金成強頭戴安全帽、手拿筆記本,每天要在生產車間巡視幾遍,看到違規的不安全行為,他都要點出來、記下來,督促員工馬上改。
兩年前剛來湖橋村發展時,村里就要求該企業要培養一名安全員,負責落實安全生產工作。“生產的安全就是發展的安全,安全有保障,我們經營才能放心,作為負責人更是把安全時刻掛在心上。”金成強自告奮勇、親自上陣。
每天,他打足十二分精神,仔細監督生產流程,認真排查排除隱患。“像叉車、激光切割機等大型設備,每天要檢查。下班后,我還會及時拉掉電閘,保證用電安全。”金成強說,扎根湖橋以來,企業未發生任何安全生產事故。今年,在村“兩委”的支持幫助下,企業還承接了鋰電池配套設備大額訂單,年產值有望突破2000萬元。
高度重視安全生產,對于湖橋來說是一道“必答題”。以工業立村的湖橋,駐村企業是振興發展的最大底氣。然而,這其中大多數是中小型企業,或多或少存在著管理混亂、安全生產意識淡薄等問題。管理好、服務好這些企業,是湖橋村的頭等大事。
安全穩,則產業興;產業興,則湖橋振。立足長遠發展,湖橋村大力開展“三清”“五治”行動:設立門崗,規范工業區進出秩序;施劃停車線,治理停車亂象;清理消防通道,拆除9600多平方米的違章建筑;開展電動自行車“滿電回家”行動,保障用電安全;推進小微企業標準化建設,提高安全生產能力水平……湖橋村多措并舉,用心施策,實現了安全指數與經濟指標雙提升。
今年5月,吳中區村鎮工業集中區安全生產“紅黑榜”公布,湖橋工業二區榮登紅榜第一。“發展安全了,產業振興了,湖橋村的明天才會更美好。”邱士明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