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中南地區(武漢)空中交通管制能力提升基礎設施建設工程正式開工,建成后將有力保障湖北航空客貨“雙樞紐”高效運行。在接受長江日報記者采訪時,中國臨空經濟理論首創者、中國民航大學臨空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曹允春對此表示,武漢區域管制中心建成后,將進一步提升湖北民航在全國民航當中的地位,對于都市圈“雙樞紐”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
(資料圖)
機場是一座城市通往世界市場的大門。對于內陸城市而言,機場更是城市參與全球競爭的重要途徑。近年來,在加快融入和服務新發展格局的背景下,湖北打造內陸開放“新沿海”、空中“出海口”步入快車道。鄂州花湖機場與武漢天河機場分別主打貨運、客運,構成湖北航空客貨“雙樞紐”格局,將進一步提升湖北乃至中部地區對外開放的水平。
中國城市中心總工程師、國土產業交通規劃院院長、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員張國華則表示,隨著機場、鐵路、地鐵等綜合立體交通樞紐的快速完善,傳統的空港經濟區正在向“空港城市”加速演進,這也將成為內陸城市發展的新增長極。
■ 國內多個城市正加快布局“雙機場”
隨著都市圈人口集聚度提升,多個超大城市或中心城市開始對“第二機場”進行謀篇布局。目前,上海、北京、成都配有“雙機場”,同時,多個城市的“第二機場”迎來重大進展。
今年3月23日,重慶提出打造世界級機場群,著力提升國際航空門戶樞紐能級,開工建設重慶新機場,這對于建成成渝世界級機場群、促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5月6日,《珠三角樞紐(廣州新)機場臨空地區總體規劃》通過專家評審,這是大灣區世界級機場群的重要機場,將與廣州白云機場共同形成國際航空樞紐。
此外,大連新機場總體規劃(2023年版)獲民航局批復,定名為“金州灣國際機場”,定位為區域樞紐機場。
曹允春介紹,改革開放之后,我國東部城市因為有港口,“離世界更近”,它們通過海運大宗物資,發展速度比較快,這時的經濟階段是工業時代。而當人類社會進入信息時代,手機、生物醫藥、精密儀器等輕薄小、高附加值的產品依賴航空來運輸,內陸城市迎來機會。“空港成為內陸城市參與全球化最重要的戰略性資源,我們實現不靠海不沿邊,走向世界靠藍天,所以各大城市開始加速布局。”
■ 湖北航空客貨“雙樞紐”在國內外沒有先例
作為臨空經濟研究方面的專家,曹允春從2015年起先后8次來到湖北鄂州,眼看著花湖機場從一片平地變成一座現代化專業貨運樞紐機場。他表示,武漢都市圈的“雙機場”屬于“兩市兩場”,在建設航空樞紐臨空經濟方面,在世界、在中國都具有創新性。
從國內來看,上海的“一市兩場”布局明晰,虹橋服務國內航班,浦東服務國際航班,而北京首都機場是以星空聯盟為主,到了大興機場則是以東航、南航的天合聯盟為主。成都的雙流機場主打國內精品航線,天府機場主打國際航班。而湖北的花湖機場是貨運樞紐,天河機場是客運樞紐,兩者協同打造湖北航空客貨“雙樞紐”,與其他城市有明顯區別。
從國際上看,世界前三個專業性貨運樞紐機場分別是美國的孟菲斯機場、路易斯維爾機場和德國的萊比錫機場,它們附近均沒有大型客運機場。而花湖機場50公里處有天河客運機場,在貨運樞紐和客運樞紐的聯動發展上有前三名沒有的優勢。
“湖北‘雙樞紐’臨空經濟發展是國內外均沒有先例的創新。”曹允春說,“無論是在中部還是在中國經濟的發展當中,武漢都市圈的客貨‘雙樞紐’,都將起到重要促進和示范作用。”
■ 讓“雙樞紐”與光谷車谷等高新產區牽手
在機場競爭白熱化的當下,城市也面臨著新挑戰。根據《“十四五”民用航空發展規劃》,要推動機場與各種交通方式深度融合,實現樞紐機場軌道接入率達到80%的規劃目標。
曹允春坦言,當前我國樞紐機場陸續實施改擴建工程,干線鐵路、城際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也在加快建設,但仍存在樞紐機場與軌道交通規劃銜接不暢、銜接布局不合理、運營管理分割等諸多問題。
“就武漢都市圈而言,我們需要研究航空物流產業、供應鏈產業,跟武漢的產業對接,將花湖機場開航帶來的交通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他建議,要利用交通樞紐這一集散平臺,形成金融樞紐,對商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進行聚集、擴散、疏導的一個規模化的產業模式,形成高度的產業鏈、供應鏈的組織模式。
張國華表示,中國的高質量發展正從過去的中低端制造業向中高端產業集群轉型,知識信息密集型產業成為實體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知識信息密集型產業需要信息的快速流通,作為信息載體的人在空間上的高效轉移更加重要,所以它的發展最依賴以機場、高鐵為代表的高速交通系統。
“當城市進入以創新經濟發展主導的階段,創新創業人才在城市里探索的步伐、探索的頻率、探索的空間尺度,將決定這個城市的發展效率。”他表示,對于武漢都市圈來說,“雙樞紐”在對外聯通更高效的同時,也要加速與多樣化城市交通的聯結,加強與光谷、車谷等高新技術產業區域的聯結,“這對武漢下一步的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