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1日,在位于首都地理中心的地下,北京地鐵8號線三期工程前門站至王府井站區間實現雙線貫通,標志著北京地下中軸線——地鐵8號線隧道區間全線貫通。
“北京地鐵8號線呈南北走向,基本與北京中軸線重合。”中鐵十四局北京地鐵8號線三期項目負責人王兆民說。
地鐵8號線是北京首批決定采用“建成一段,開通一段”的方式,分段開通試運營的地鐵線路之一。到目前為止,也是北京市建設周期最長、分段開通次數最多的一條地鐵線路。截至2018年底,8號線已分6批次開通31座車站。
以考古方式修地鐵
“前門站、王府井站、王府井北站等線路因建設難度巨大,尚在施工中。”王兆民說,此次貫通的北京地鐵8號線最后一個區間長1.65公里,盾構機從前門站始發,沿前門東大街、臺基廠大街方向掘進,至長安街南側接收。
從北京地圖上清晰地看出,這一段線路地鐵線上正處于北京地理正中心,是首都核心功能區。“依次下穿國鐵直徑線、既有地鐵2號線等兩個特級風險源;以及中國鐵道博物館、首都規劃展覽館、法國使館舊址、法國兵營舊址等20個一、二級風險源。”中鐵十四局北京地鐵8號線三期項目盾構負責人孫偉說,幾乎一路過去都是文物、都是風險源。這段區間隧道是首都的中心,任何微小的疏漏,所帶來的影響都是世界性的。因此這一段線路也是北京地鐵在建工程中風險源最多的一段,沉降要求極高。
在首都中心的核心功能區進行地鐵隧道施工,如何保證地面沉降安全?
為確保施工萬無一失,項目團隊首次在北京地鐵施工采用泥水平衡盾構機施工,采取“考古式”施工,研發了“中心城區盾構長距離連續穿越敏感建筑物微擾動控制技術”。“每前進一米都萬分小心,采用最先進的泥水平衡盾構機來控制地表沉降,用一系列技術攻關呵護地面文物。”據王兆民說。
“項目發揮了’大城市核心區地鐵盾構施工綜合技術’優勢,通過三維可視化實時顯示,建立盾構操作遠程智能化監控,嚴格按照設計要求調整控制注漿壓力和數量,將沉降因素逐一消除。”孫偉說,在施工期間,兩臺盾構機四次下穿特級風險源,結構沉降不足1毫米,堪稱“零沉降”。
三個豎井打通前門站
在前門月亮灣東側,距離天安門廣場僅50米的一處工地下方,便是未來8號線前門站的所在地。記者注意到,盡管周邊游人如織,路過這里卻感受不到大型工程施工帶來的干擾與不便。
“一邊是半個多世紀的2號線前門站,另一邊則是正在施工的8號線前門站。一新一老,體現的是從全人工到全機械施工的變化。”王兆民說,當年2號線施工采取的是敞口和工字鋼支護明挖施工方法,隧道均為整體式鋼筋混凝土矩形框架結構。50多年后,修建8號線時再也不用“開膛明挖”,轉而走向車站暗挖施工和區間隧道盾構機施工。新的前門站在建設過程中,僅使用3個豎井,就完成了約25600平方米的大型地下車站建設,對于周邊環境和城市功能影響都達到了最低限度。當前,8號線前門站的建設也在同步加快推進。
除了施工工藝的進步,施工環保理念也在提升。項目工地采取全封閉管理,渣土堆、豎井口、泥水分離站等均用封閉場棚包裹在內,最大程度限制渣土揚塵與施工噪音的傳播污染。面對盾構挖掘每天產生的約1600噸泥漿與渣土,施工團隊通過泥水分離系統過濾出泥漿進行再循環利用,砂石由專門的渣土運輸車輛夜間運至渣土消納場所,后續可以作為同步注漿材料、路基填料等使用,施工做到了“零垃圾”,也默默守護著首都功能核心區的良好環境。(記者 矯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