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鞍山市緊扣新時代雙擁工作特點和服務對象需求,守正創新,大膽探索,采取了多項創新舉措,在思維理念上、體制機制上、方式方法上不斷創新,提升了全市擁軍工作質量和水平。
創新開展現役軍人家庭“智慧養老”優待服務。緊盯官兵的“揪心事”,深入研究我國人口逐漸向老齡化過渡時期“獨生子女官兵家庭空巢、獨居老年人如何安度晚年”這一難題,探索出臺關愛服務政策,設立關愛服務基金,精心委托養老服務承接機構為市區56戶現役軍人家庭老年人提供助潔、助安、助急、助行、助醫、助樂、助餐、緊急救援等“菜單式”服務,全力做好現役軍人家庭老年人智慧養老服務工作,讓官兵全身心投入練兵備戰,扎根國防事業作貢獻。馬鞍山市現役家庭“智慧養老”No.000001號擁軍服務卡被國家軍事博物館永久收藏。
探索建立軍地適齡未婚青年牽手工作機制。由市雙擁辦牽頭,市軍分區政治工作處、團市委、市婦聯聯合成立軍地青年聯系聯誼工作辦公室,建立以“青春相約·邂逅軍營”為主題的軍地未婚青年聯系聯誼工作機制,采取“面對面、鍵對鍵”等形式,為軍地未婚青年提供聯誼交友信息,切實解決適齡未婚官兵,特別是邊海防官兵交友信息不通暢、交友渠道狹窄等實際困難,成功促成6對軍地青年建立戀愛關系。
(資料圖片)
開辟現役軍人配偶就業“綠色通道”。突破現有政策限制,放寬年齡、學歷等條件,全市每年拿出1-3名事業單位編制,專門招錄隨軍未就業家屬。2023年市交通運輸局、市退役軍人事務局、市國防動員辦公室(市人防辦)招錄的軍嫂即將走上工作崗位。
拓寬現役軍人子女教育優待政策。出臺《馬鞍山軍人子女教育優待工作實施細則》,區分學前教育、義務教育、高中教育、高等教育不同階段,采取“根據監護人意見擇校”和“加分投檔”等方式,落實現役軍人子女教育優待政策,讓成長在不同階段的現役軍人子女都能享受教育優待政策,同時加大對邊遠艱苦地區現役軍人子女、烈士和因公犧牲軍人子女教育優待的幅度。
試行“直通車”式服務現役軍人家庭工作辦法。借助各級退役軍人服務體系,建立“直通車”聯系機制,設立“直通車”服務窗口,厘清“直通車”幫聯工作責任,為現役軍人及家庭提供8項實打實優待服務,實現“有需即到、有求必應、有困能幫”。
倡導“百業千行共擁軍”。與全市120多家企事業單位建立合作擁軍聯系,在萬達廣場打造全市首個擁軍商業圈,軍人軍屬、退役軍人及重點優撫對象享受健康體檢、醫療、通信、餐飲、商貿等多方面的優惠,營造了濃厚的崇軍榮軍氛圍。
創作傳唱雙擁歌曲《詩城遍開雙擁花》。“馬鞍山,是詩城,也是模范雙擁城;軍愛民,民擁軍,軍民擰成一股繩”。這是馬鞍山市創作的歌曲《詩城遍開雙擁花》中的歌詞。這首雙擁贊歌在馬鞍山這座雙擁模范城的駐軍部隊、單位學校、街頭巷尾到處演出傳唱,點燃了“詩歌之城”百業千行共擁軍的激情,僅2023年“八一”建軍節,全市就有1000多名干部職工、100多家企業員工走訪慰問現役軍人家庭、退役軍人和其他優撫對象,軍地雙方開展各類擁軍愛民活動2000多場次。
深化“情系邊海防官兵”擁軍優屬活動。建立常態化全覆蓋聯系現役軍人家庭機制,準確掌握每名邊海防官兵家庭基本情況和聯絡信息,為每個家庭統一制發聯系卡。開展全域擁軍,市級與海軍馬鞍山艦、海防部隊某連常態化開展“城艦共建”“城連共建”,所屬三縣三區均與邊海防等一線部隊基層單位建立結對聯系,開展各類共建活動50多場。出臺優待服務政策,每年為邊海防官兵的父母、家屬、子女提供一次免費常規項目體檢,為邊海防、功臣模范現役軍人父母提供一次免費短期療養服務,邊海防官兵立功受獎,按不低于20%的比例增發慰問金,并隆重舉行送喜報、獎金儀式。
建立困難退役軍人家庭關愛幫扶工作機制。建立常態化全覆蓋聯系退役軍人工作機制,退役軍人家庭有特別困難的,按照“一戶一策”要求制定關愛幫扶方案;設立困難退役軍人家庭關愛幫扶基金,落實關愛幫扶措施,幫扶困難退役軍人家庭,發放幫扶資金。
創新打造服務退役軍人就業創業平臺和專區。創建退役軍人創業孵化專區,對入駐創業的退役軍人在經營場地、水電減免、投融資等方面提供優惠服務,9家退役軍人企業“拎包入駐”。設立退役軍人就業創業專項扶持資金,并在全省率先出臺資金管理暫行辦法,鼓勵退役軍人創業和帶動就業。利用大數據、地理信息等技術建立退役軍人全要素平臺,將市域范圍內所有涉及退役軍人服務的要素全面整合,實現就業創業數據“一覽式”知曉、“一圖式”掌握,為退役軍人就業創業提供“一站式”培訓和“一對一”指導,織密服務退役軍人就業創業信息網絡,平臺已采集站點和企業的地理信息952處,累計提供就業崗位2萬余個,帶動就業創業2700多人。(通訊員 胡陳晨)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