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上海高校里多了不少新開張的實體書店。華東理工大學隴上書店、同濟大學同濟書店、上海對外經貿大學鐘書閣書店……這些新書店既擔當起閱讀推廣、文化建設的社會責任,更讓人們看到了實體書店通過轉型升級、創新服務回歸校園的希望。
曾幾何時,校園實體書店是學校文化的“地標”。然而,隨著人們閱讀習慣和購書方式的轉變,校園實體書店的發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2015年,由中國高校傳媒聯盟組織,覆蓋全國100所高校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30%的高校內不再有實體書店,78.57%的高校以教輔類書店為主。北京高校的情況也并不樂觀,據媒體報道,北大、清華、北師大等校園周邊的高校書店,在近五年時間里,有一半已“消失”,一些現存的校園實體書店,不少也是舉步維艱,在夾縫中生存。
書店對于高校而言,是一個不可或缺的文化符號,如果校園里沒有了書店,學生們就少了一處文化滋養、交流的空間。校園書店承載的是一種文化連接的功能,更是一種人文情懷,從這個角度來看,校園里不能缺少書店。
早在2016年6月,中宣部、原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等11部門就聯合發布《關于支持實體書店發展的指導意見》,要求“引導和推動高校加強校園書店建設,鼓勵發行企業參與高校書店建設,各高校應至少有一所達到一定建設標準的校園書店”。此后,上海市新聞出版局與上海市教委聯合推動上海高校校園實體書店建設,全面梳理并分批次推動,力爭實現校園書店“3年全覆蓋”,并計劃于今年內建設完成8—9家高校實體書店。
隴上書店是今年上海市推出的第一家校園書店。雖說它在全國范圍內起步不算最早,但是它選擇的復合式經營、打造新型閱讀文化空間的發展路徑卻是值得借鑒的。隴上書店背后的“操盤手”是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出版社發揮文化企業的經營優勢,全面負責書店的建設運營;高校則發揮自身教育科研的優勢,指導學生用好身邊的資源,定期開展讀書活動,把課堂搬到書店里,以此拓展書店的使用功能。同時,隴上書店還將出版社優質內容資源和高校專家學者資源有效結合,共同創新推出融合出版行業、教育產業、移動互聯網技術的知識服務及產品。
有那么多實體書店回歸校園是一件令人欣慰的事情,下一步,這些校園書店還應當思考如何經營的問題,嘗試突破傳統、找準定位、拓展功能,除了爭取政策扶持之外,自身也應當加強科學的設計和精密的規劃。畢竟,情懷之外,生存和發展才是一所書店立足的根本。(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作者:姜天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