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蘇州市政府和中國建筑學會共同舉辦的第二期蘇州古城保護建筑設計工作營正式開營。來自全國各地的16個優秀設計團隊會聚蘇城,在堅持保護與更新并重、傳承與發展兼顧的前提下,共同探討蘇州古城復興的新模式、新方法和新技術。
據了解,本次工作營的設計課題包括平江歷史文化街區內的顧家花園4號、7號及大新橋巷25號、26號、27號地塊。顧家花園4號、7號是國學大師顧頡剛先生的故居,為市級文保單位。本次更新設計目標以顧頡剛先生文化展示交流和現代居住功能為主,探索原住民參與的共建共治更新模式,為破解古城“空心化”探索路徑。大新橋巷25號、26號、27號,距離世界文化遺產耦園僅200米,是典型的清代江南傳統民居院落。在未來兩個月里,工作營將通過3輪設計競賽,確定入圍設計團隊和最終優勝方案,并在10月底舉辦的2020年中國建筑學會學術年會上就工作營成果進行交流和展示。
為古城保護提供建議
“把蘇州古城保護好,把更好的蘇州古城留給后人。”設計師們認為,蘇州的城市風貌體現了古典和現代的交相輝映。在此基礎上,要進一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要求,即“城市規劃和建設要高度重視歷史文化保護,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要突出地方特色,注重人居環境改善,更多采用微改造這種‘繡花’功夫,注重文明傳承、文化延續,讓城市留下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
蘇州古城保護建筑設計工作營是一種走在全國前列的創新方式,不僅搭建學術平臺、會聚行業英才,也為古城保護提供了很好的建議和思路。蘇州是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深入探索蘇州古城復興的新路徑,對全國來說都具有典型性和示范意義。“工作營不是投標,也不是競賽,而是履行設計師對社會、對城市的責任和使命。”這句話在現場引起不少設計團隊的共鳴。設計師們認為,大家是為研究而來、為行業發展進步而來,集思廣益、共同探討,為蘇州古城的復興貢獻智慧。
關注建筑文化內涵
“此次工作營的思路比去年更加開闊。”在參加完開營儀式后,第二次參加工作營的一位設計團隊代表說,古城的保護與復興,與城市生活、文化理念等有著微妙而緊密的關系。這次的兩個設計標的帶有更濃厚的文化意味,除了對建筑本體的保護,建筑設計的文化內涵成為今年更受關注的方面。這為設計師們提供了深入研究的縱深空間。“對古城保護而言,也是往前進了一步。”
市資源規劃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在以前的古城建筑保護及修復中,用了很多傳統工藝,但缺乏對文化價值的挖掘。去年工作營的設計思路,更偏重于利用好建筑本身。今年的工作營則觸及到更深的文化層面。“通過這樣的探索,才能把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好。”
要更好承載美好生活
古城的保護與創新、傳承與發展,之間的尺度最難拿捏。市資源規劃局相關負責人認為,北京故宮的經驗對蘇州古城的保護發展有著一定借鑒意義。“北京故宮具有厚重歷史,但近年來非常注重將傳統文化融入人們的現代生活,這樣的文化創新令人印象深刻。蘇州古城的復興,也要讓古城更好地與人們的生活融合起來。”
但是,古城如何融入現代生活與城市發展,是包括蘇州在內全國許多歷史名城面臨的現實難題。中國建筑學會秘書長李存東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蘇州古城保留著豐富的生活氣息和濃厚的文化味道。古城復興的下一步工作,應該在古城保護與發展方面建立起更多的呼應,更好地承載現實美好生活。
他認為,連續兩年舉行的蘇州古城保護建筑設計工作營,這一模式領先全國,通過對蘇州古城保護發展的研究,將為全國其他歷史名城探索出一條保護更新并重、傳承發展兼顧的新道路。(記者 王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