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6日,北京保利拍賣發布了2020秋季拍賣會成績單:本季拍賣共計專場13個,拍品近2000件,最終總成交額為14.55億元,共誕生億元級拍品2件,千萬元級拍品23件,500萬元級38件。其中,文同、蘇軾的《墨竹圖》以1.219億元成交,傅抱石的《二湘圖》以1.0465億元成交,位居本季北京保利秋拍的第一、第二。在業界人士看來,今年國內拍場古代書畫、古籍善本佳績不斷,古代書畫行情顯著走高。厚今薄古、古不如新的市場正在發生變化,藏家對于傳承著錄清晰、學術力量深耕的市場尖貨不惜重金。
最高價的“竹子”
2020年秋拍季進入尾聲。北京保利于12月5日晚間正式收官,文同、蘇軾的《墨竹圖》以1.219億元成交,成為本屆保利拍賣的榜首,其競拍過程備受矚目。
在“仰之彌高——中國古代書畫夜場”的35件古代書畫作品中,《墨竹圖》為本專場唯一一件估價待詢的拍品。據了解,此標的從5000萬元起拍,至8650萬元有新的買家加入,而后一路攀升至9000萬元,在9700萬元時又有新的買家加入競價,經過激烈競爭,最終1.06億元落槌,加傭金1.219億元由805號買家競得。《墨竹圖》成為史上最高價的墨竹圖題材之作,刷新了文同藝術作品的個人紀錄,同時成為蘇軾第二高價作品。
據介紹,此件拍品具有多個權威著錄,歷代遞藏。《墨竹譜》對于文同畫竹給予了極高評價:“文湖州挺天縱之才,比生知之圣,筆如神助,妙合天成。”以至于后人稱“墨竹一派,文石室為初祖”。在文同的交游圈中,蘇軾無疑是非常重要的一位,且后人在論及文同的繪畫時,往往推蘇軾與之并舉,號稱“文、蘇”。
對于《墨竹圖》的成交,著名藏家劉益謙在拍后表示,這幅文畫蘇題的作品,拆開一頁一頁賣價格可能比落槌價高。也聯想起2011年買的元人詩唱合卷,驗證了古代書畫越貴越升值。
據統計,保利本季拍賣中國書畫板塊(含當代水墨)總成交額6.96億元,其中中國古代書畫板塊(含古籍文獻)總成交額為3.45億元,占據了半壁江山。《墨竹圖》之外,明代杜堇《聽琴圖》2139萬元成交;石濤《山水冊》1610萬元成交。此外,古籍文獻專場中的正法念處經卷第十七(鼓山大藏)亦表現不俗,以356.5萬元成交。
在藝評人王晶晶看來,雖然僅僅時隔兩個月,但保利秋拍延續了10月保利15周年慶典拍上刷新中國古代藝術品拍賣紀錄的勢頭。“彼時晚明吳彬《十面靈璧圖》領銜,本季保利拍賣宋代字畫奪魁,足以見得古代書畫的分量之重。”
從冷到熱
相較于若干年前“厚今薄古”的態勢,今年的書畫拍賣市場已經有所改變。中央財經大學拍賣研究中心研究員季濤感慨,雖然疫情還沒有結束,國內拍場上不斷傳出古代書畫、古籍善本創歷史最高紀錄的消息。保利之外,古代書畫也成為了其他拍行爭戰秋拍的明星拍品。
最貴古籍善本的紀錄在剛剛結束的永樂2020首拍“中國古代書畫夜場”中創造。宋·龍舒本《王文公文集》《宋人信札冊》三卷孤本以1億元起拍,最終由場內買家2.6335億元投得。這一價格也創造了宋版書的最高價紀錄,同時也是世界最貴古籍善本。據永樂拍賣方面介紹,整個“中國古代書畫夜場”130件拍品成功落槌,成交率達96.3%,60%以上的拍品超高估價。
對此,永樂拍賣業務副總經理尚顥表示,“這次古代書畫夜場連續8月狀態,有130件拍品,規模、數量都幾乎比上一場次翻了一個跟頭,但本著質量為優先的定位,強調在專業上下功夫”。
在今年嘉德秋拍的拍場上,重磅的中國書畫大觀之夜最終也由古代藝術領銜。大觀夜場古代部分匯集25件古代書畫拍品,有8件成交價邁入千萬元行列;兩宋之交文壇巨擘朱敦儒《暌索帖》以1.5065億元成交領銜整個夜場。
在業界人士看來,今年古代書畫市場的火熱,基于各個拍行對“冷門”的深挖。保利秋拍上,張為邦的《下元靈佑圖》以2622萬元成交。著名收藏家、書畫鑒賞家朱紹良分析了其學術價值:“我在藝術品收藏上經歷了20多年,所看到的《石渠寶笈》150件左右,經手也近30件。可是《秘殿珠林》中的作品卻屈指可數。宗教題材的作品是乾隆皇帝最為敬畏的,因此會禮遇有加。”
“本季拍賣的古代書畫明星拍品,可能對于大眾來說比較陌生,但是學界卻一直看好。拍行也做了許多功課,通過研討會詮釋這些作品的藝術性和史料文獻價值。征集也趨向于這些專業、冷門的領域——《暌索帖》在海外飄零了大半個世紀后,此次重歸本土市場。即便是大眾熟悉的八大山人的冊頁,也強調蜻蜓題材的罕見性。”王晶晶指出,拍行在今年及時調整了策略,傾向于釋出生貨、調整低價、深挖學術價值等,因此收到了市場的良好反饋。
“在中國當代和近現代書畫觸達到了‘天花板’的背景下,古代書畫與之相比就有一些空間可挖,有故事可講。”收藏家李軍表示。
稀缺資源的競爭
事實上,在2019年,古代書畫就已經顯露鋒芒。中國拍賣行業協會今年11月9日對外發布的《2019中國文物藝術品拍賣市場統計年報》顯示,2019年,占據中國內地市場半壁江山的中國書畫板塊縮水8.5%,但古代書畫逆勢增長14.5%。另據一份由弗若斯特沙利文咨詢有限公司提供的數字顯示,就國畫市場規模來看,按交易額計古代國畫占據總額的44.5%。
在業界人士看來,在今年特殊的疫情環境之下,資源和資本集中化的現象將體現得更加明顯,拍行的征集、市場運作、品牌形象正在成為決定市場走勢的重要因素,而高價古代書畫精品更成為拍行在諸多壓力下生存、競爭的關鍵籌碼之一。
雖然富有年代的價值,但古代書畫并非越老越貴。在李軍看來,古代書畫的收藏與國內外學術交流和研究進展密切相關。“頂級藏家對于傳承著錄清晰、學術力量深耕的市場拔尖兒好物不惜千金。由于面臨著鑒定的專業難題,很多市場人士對有疑問的作品不敢出手。受熱捧的往往是經過許多學者認可的,著錄豐富的作品。”
據李軍介紹,去年清代宮廷畫家表現突出,有五件作品進入拍賣前十中,尤其以董誥和錢維城為代表。根據2020年下半年雅昌指數古代書畫家排行榜,宋代的董源、李唐位列一二,但前十中明代藝術家占據多數。
在評論人陳小利看來,前些年古代書畫拍賣經歷快速增長和回落,現在進入新階段,很多藏家不愿將拍得的精品再次投入市場中,加之很多博物館和美術館收藏大量精品,導致市場中的精品越來越少,名家精品更是少之又少,尤其是最受市場關注的“元四家”“明四家”“清四王”等,而鮮少露面的宋元書畫精品更容易引發競爭,拍出高價。
對于今年秋拍的古代書畫市場熱,朱紹良的態度較為謹慎:“秋拍告一段落,古代書畫成交超出想象,好的拍品依舊亮眼,不過也有‘雞鴨’飛上天。沖動的買家掌握多少美術史知識、美術理論知識和鑒定知識?希望買家準備好了再進場。”
身為拍賣行業從業者,尚顥指出:“做古代領域面臨很多競爭,甚至還面臨著資源枯竭,因為古代繪畫存量越來越少,藏家現在基本上處于只買不賣、只進不出的狀況。這就造成市場并沒有非常豐富的資源可供拍賣公司來選擇,在這個時候依然能保證品質,對任何拍賣公司都會是巨大的要求。”(記者 胡曉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