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市江北區慈城鎮發現一處延續五千余年聚落遺址:慈城鎮東門村遺址自河姆渡文化四期至明清時期,幾無間斷,延續五千余年,將完善寧波地區考古學文化序列。
東門村遺址位于寧波市江北區慈城鎮東門村舊址,遺址北部和東部原本臨近小山丘,大體處于C形山岙內,海拔約2.6米,分布面積約1.8萬平方米。該遺址出土遺存之豐富、文化序列之完整,在浙江地區較為少見。
2020年7月至11月,為配合慈城古縣城迎春路區塊建設,經國家文物局批準,寧波市文化遺產管理研究院聯合江北區文物管理所、中國人民大學和中央民族大學在遺址西部開展了1500平方米的搶救性考古發掘。發掘過程中共清理各時期房址、灰坑、灰溝、灶、燒土堆、水井、柵欄、柱坑、木樁群等遺跡現象179處,出土陶、瓷、石、玉、銅、木、骨器等完整或可修復文物標本近600件。
寧波市文化遺產管理研究院相關負責人介紹,該遺址堆積北高南低,呈緩坡狀,深度約2.5米至3米,年代可劃分為河姆渡文化四期、良渚文化、廣富林文化、馬橋文化、商周、春秋戰國、漢晉、唐宋和明清9個時段,主體遺存年代為新石器時代晚期至青銅時代。
記者了解到,新石器時代末期和青銅時代較早階段遺存在寧紹平原甚少被發現,而東門村遺址出土了豐富且典型的廣富林文化遺存和馬橋文化遺存,填補了這兩個階段的材料,可以完善寧波地區考古學文化序列,同時也說明寧紹平原和環太湖區域從文化分野逐漸走向文化融合。
廣富林文化為新石器時代末期的一支考古學文化,主要分布在環太湖地區,目前江、浙、滬已發掘的廣富林文化遺址不到10處。寧紹平原以往只有慈城小東門遺址有零星發現。專家介紹,出土的春秋戰國遺物有青銅兵器、飾品及大量原始瓷器,最引人矚目的是一件鎏金銅帶鉤,鉤面有多道凸脊,通體鎏金,在浙江地區較為罕見。該期遺存相當于越文化階段,鎏金銅帶鉤的發現,說明這一時期聚落等級較高。此外,該遺址發現的馬橋文化二次搬運形成的燒土堆、銅渣、表面有銅綠的石棒及銅器足等疑似與鑄銅相關遺存,為探究該時期手工業遺存提供了線索。
值得一提的是,東門村遺址自河姆渡文化四期至明清,幾無間斷,延續五千余年,為探究聚落空間形態變遷等提供了很好的案例。歷史時期,作為句章故城和慈城古城鄰近聚落,為了解城市和周邊聚落布局情況提供了新的研究視角。其中,東門村遺址所揭露漢晉水井群保存完好,類型豐富,較為罕見,為了解寧波先民造井技術和用水歷史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
為踐行文物保護“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十六字方針和增加慈城古城的文化魅力,經與建設方協商,相關單位計劃將該遺址已發掘的核心區域進行原址回填保護,建設小型遺址公園,并將保存較好的六朝磚井作原址展示。同時,相關單位還將結合復原模型、圖文介紹標志等宣傳展示重要遺存,合理利用考古資源,讓公眾共享考古成果。(記者曹美麗 通訊員趙麗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