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日,文化和旅游部在官網上公布了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推薦項目名單,寧波天一閣古籍修復技藝成功入選。
天一閣自明嘉靖年間建立,藏書和修書活動密不可分,一直傳承發展至今。創始人范欽手訂《范氏奇書》,并刻書版印制,當時留有姓名的寫工和刻工達三十余人,據此推斷,從事修復、裝訂等工序的匠人亦不少。同時,閣藏《文獻通考》(明正德刊本)封面襯葉為萬歷舊紙,裝幀為明代典型包背裝,成為天一閣明代有修書活動的實例。清代天一閣古籍修復技藝依然傳承:閣藏古籍《麟洲詩草》《李長吉歌詩補注》題跋中均有關于裝訂、修復鼠嚙、蟲蛀等病害的記錄。由于歷代修復匠人無署名的習慣,且年代久遠,明清兩代的傳承人姓名已無法考證,但修復技藝一直口手相傳。
至民國,范氏家族式微,鄞縣文獻管理委員會參與天一閣的管理。當時的會議記錄中保留了大量關于修書的記錄:“閣中典籍,書衣多脫去,蠹傷水漬……擬編目完成后,加以裝修……”“本閣藏書除霉爛破損未經修補完竣者外,概許抄錄”。而且天一閣歷來有“書不出閣”的嚴苛家規,因此一直有修復匠人在天一閣內傳承著修書技藝。1949年后,政府公管天一閣,設修書員,現在閣內還保留了1958-1961年間的修復工作記錄本。此后,天一閣古籍修復技藝有序傳承、薪火不息。
如今,天一閣古籍修復技藝已經成為了地域特色鮮明的獨特技藝,其修復風格典雅大氣,修復技藝更趨精細、柔性,尤善解決基于江南潮濕環境形成的古籍蟲蛀、霉變、水漬、板結等問題。整冊古籍修復需經歷病害調查、制定方案、選配補紙、拆揭書葉、清洗書葉、修補書葉、潤濕壓平、折葉修剪、捶平書葉、齊欄壓實、穿捻捆結、加裝書皮、絲線裝訂、粘貼書簽等28道工序。天一閣古籍修復技藝自明代傳承至今,其經驗以古籍實物、修復檔案等形式流傳,通過師帶徒、結合專業培訓、體驗活動、學術研討等形式傳承發展并廣為應用。
目前,天一閣成立專業修復部門,建成500余平方米的修復室和實驗室;取得國家文物局頒發的“紙質類可移動文物修復資質”證書,成為文化部首批“國家級古籍修復中心”;2016年修復技藝成功列入“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2019年成為國家級古籍修復技藝傳習中心。2015年,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委托,天一閣代表中國編撰完成《古籍與文書修復導則》,并承辦成果發布會、展覽及東亞紙質文物保護學術研討會,使天一閣古籍修復技藝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向全世界推薦的古籍修復規范流程和教學范本,影響擴展到日本、韓國、朝鮮等東亞地區。
天一閣古籍修復技藝有其獨特的作用與歷史貢獻,其傳承最大限度地保護了閣藏珍貴典籍,為江南地區古籍的保護與修復提供了從未間斷的范本,也是中國藏書文化綿延不絕的重要見證和有力支撐,在“詩畫浙江”的建設中發揮積極作用,也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世界的傳播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記者杜金明 通訊員王伊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