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的它,是歷史的老廠房,印刻著工業時代的輝煌。如今的它,是文化的新空間,裝載了創意時代的興盛。它就是即將崛起的融創•武漢1890,一段即將醒來的百年記憶。
在近日舉辦的武漢1890全球發布上,融創中國這一重磅項目首度亮相并引發強烈關注。談及這一項目,融創中國華中區域集團研發中心總經理、工業遺址研究院院長羅黎勇表示:“項目的定位是國家工業文化保護樣板區、武漢文創藝術商業核心區。”
時光回到130年前的武漢,漢陽鐵廠的成立,讓中國工業的大幕就此拉開,并輝煌一時。如今,經歷百余年風雨洗禮的這片工業遺址,即將煥發新機。出于對歷史和文化的尊重,融創中國在這片神圣之地上,將再續新篇章。
記憶被塵封,輝煌被掩蓋。然而,文化遺址不能成為歷史的軀殼,在保護原址原貌的基礎上,融創聘請了世界級涉及規劃大師,要讓這里成為武漢乃至中國歷史文化的亮眼名片,讓武漢這座歷史名城再放異彩。
老建筑煥發新生命 創新精神的時代延續
近年來,城市舊改一直備受關注。從舊物種,到新形態,這個過程猶如“破繭化蝶”。如今,即將羽化成蝶的融創•武漢1890,在一座塵封的歷史遺址上,將一段輝煌的記憶就此喚醒。
1890年12月,漢陽鐵廠在晚清重臣張之洞的決策下動工。自此,1890年武漢的歷史上空,劃出一道閃耀弧線。漢陽鐵廠就此成為中國近代工業文明的肇始地,也是武漢經濟的百年之基。
1906年,全長1214公里的京漢鐵路通車。其中,近1000公里鋼軌是漢陽鐵廠生產的。自1890年起,沿著漢江,漢陽鐵廠以西,漢陽兵工廠、漢陽火藥廠、漢陽針釘廠、漢陽官磚廠依次排列。
很長一段時間內,中國鋼鐵產量的九成以上,都出自這里及后繼的漢冶萍公司。不止于此,直至今日,在全國各地的一些老鐵路與橋梁之中,仍陸陸續續發現一些年代編號為1902、1908和1909的漢產鋼軌。
其后的百年之間,漢陽鐵廠歷經戰火,幾經停產、整改、合并與更名,在2013年最后一簇爐火熄滅后,正式退出歷史舞臺。衰草叢生間,這座橫亙在漢陽核心、月湖橋畔,編號為琴臺大道特1號的廢置廠區,猶如一只沉睡的巨獸。
事實上,這個區域除了漢陽鐵廠還有很多文化符號——張之洞博物館、古琴臺、琴臺音樂廳、琴臺大劇院、晴川閣……三大名勝11大人文IP一線串聯,代表著武漢的精神。
回過頭來看,漢陽鐵廠在中國近代歷史上舉足輕重,可以說是中國從農業文明邁向工業文明的轉折點,詮釋了“敢為天下先”的武漢精神,承載中國百年自強之夢,見證武漢的復興征程。
塵封的記憶終會醒來。2019年4月,融創斥資拿下漢陽鐵廠地塊,開始將其打造成全新生活方式、為城市創造經濟價值的文明聚點。融創•武漢1890就此起步。
“融創•武漢1890是一個足以改變城市的項目。”相關負責人說,“通過文化、商業、藝術等基因的注入,不僅讓漢陽,也讓武漢煥發新的光彩與能量。”
正如融創中國執行總裁兼華中區域集團總裁王迎佳所述,工業遺址的改造、運營,充滿了極大的挑戰。他不是標準化產品。每一棟建筑怎樣與歷史文化相契合,怎樣與未來運營相結合,都必須前置。
那么,這樣一項文化遺產大作,融創將如何操作呢?
賦能百年工業遺址 打造武漢文化新地標
“我們的定位是國家工業文化保護樣板區、武漢文創藝術商業核心區。”羅黎勇這樣概括。
資料顯示,融創•武漢1890坐落在漢陽鐵廠遺址之上,總規劃體量約130萬平米,注重歷史遺存的更新保護,集居住、商業、商務、文化空間等多種業態為一體,是迄今為止融創在武漢三鎮主城核心打造的規模最大的城市綜合體項目,也是一個城市級的重點項目。
羅黎勇表示:“我們深入考察了紐約的高線公園、倫敦的國王十字街、利物浦的阿爾伯特碼頭和謝菲爾德火車站等項目,我們認為漢鋼的改造必須實現三個價值,一是城市人文價值,我們要保留一些東西,城市精神、漢鋼故事能夠代代相傳,二是城市功能價值,我們要改造一些東西,讓這里從工廠變成藝術、商業、文化的中心,三是城市發展價值,我們還要創造一些東西,讓這里具有新的文化、具有新的生活品味。”
據悉,為了體現對這個項目的尊重和重視,融創專門請來了倫敦國王十字街的設計團隊AEDAS——全球排名前五的建筑設計事務所。AEDAS不僅擅長高品質設計,更具備融入現代技術的先進修復技術,能讓古跡建筑重現昔日光彩。而AEDAS也相當重視這個項目,總計調集了14名設計董事參與融創武漢1890項目設計。
正如Aedas主席及全球設計董事紀達夫所說:“這個項目占地規模大、工業遺址數量多、規模效應突出,對中國乃至全球的工業遺產保護與修復改造都具備重要意義。整個項目是一個植根于悠久歷史的文化旅游目的地,1890項目將成為這座城市藝術和商業的里程碑。”
在融創團隊看來,未來這里將會成為漢陽最有人氣的新商圈,成為繼武漢天地、楚河漢界外的武漢第三張城市名片。但凡到北京和上海的商旅游客,798和西岸是必逛的網紅打卡地,也成為城市的名片,而未來的融創•武漢1980將承擔著同樣的使命。
據悉,目前融創•武漢1890已建立工業遺址示范區。在發布會當日,一八九零工業遺址研究院同時揭開面紗。“工業遺址改造比新建一座建筑難得多。”羅黎勇說,“所涉及的工藝工法十分復雜,受到保護空間的限制,不能大規模施工,經常要采用特殊的手段。因此我們要先做一個示范區,去實驗,去做呈現。”
武漢1890工業遺址示范區已于今年6月開放,目前已舉辦多場文化藝術展、讀書會,已成為市民閱覽城市工業文化、提高藝術品味的網紅打卡地。
如今,升級為“美好城市共建者”的融創中國,從居住擴展到對歷史和文化的傳承。武漢,無疑成為融創這一定位的有力見證之城。
正如王迎佳在發布會上所述,融創之于武漢,是城市共建者。自2015年進入武漢以來,融創在武漢先后投資了30余個項目,涵蓋地產、服務、文旅、文化、會議會展、醫療康養,總投資額已超2000億元,全力支持武漢城市建設和高質量發展。
未來,以工業遺址為根,歷史文化為魂,武漢1890將成為留鎖住城市驕傲記憶、釋放武漢先鋒未來的“時光寶盒”,成為工業遺址改造的新IP。讓融創在全方位助力城市更新與產業升級過程中,透過塵封的建筑,與百余年前的張之洞對話,與那個中國最早的工業時代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