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內完成規上工業企業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全覆蓋
位于吳江區的明志科技是一家鑄造業企業,身處傳統行業,在制造過程曾存在工藝設備落后、效率低污染高等問題。公司董事長吳勤芳一直扎根在鑄造行業,不斷提升傳統鑄造業的創新能力,主動把工業機器人運用到制芯組芯等鑄造工序,實現智能化改造、數字化轉型。
隨著蘇州制造業改造轉型,一批批機械手、工業機器人“新員工”也在明志科技“上崗”。車間里,它們的工作效率可以精確到以秒計算,從制芯到取芯、組芯、澆注、開箱、去澆冒口、除芯、拋丸、打磨去毛刺、碼垛、焊接、機加工及其后處理,全流程動作嫻熟,生產、物流各個環節都非常流暢。吳勤芳介紹,明志科技已成為國內鑄造業中的佼佼者,還開了國內大型鑄造設備出口歐洲的先河。
制造業是蘇州的立市之本、強市之基。近5年來,我市引導制造業轉型升級,匯聚全球高端資源要素,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全面打響了“蘇州制造”品牌,加快推動制造業從“大而不強”向“又大又強”轉變,走出了一條具有蘇州特色、體現蘇州水平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作為工業大市,蘇州制造業門類齊全、體系完善,擁有國內領先的規模優勢,2020年蘇州地區生產總值突破2萬億元大關,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達到3.48萬億元,并持續拓寬“蘇州制造”品牌新優勢。
記者從市工信局了解到,蘇州的規上工業總產值自2013年起,連續8年穩定在3萬億元以上。制造業體系完備齊全,覆蓋41個工業大類中的35個,其中電子信息、裝備制造兩大產業產值均超1萬億元,全力打造生物醫藥、航空航天、高端裝備等11個綜合實力國際先進、國內領先的先進制造業集群。新興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55.7%,比2015年提高7個百分點。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納米技術應用、人工智能等四大先導產業發展迅猛,其中生物醫藥聚集企業3000余家,入選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納米新材料集群入選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蘇州工業園區成為全球八大納米技術產業集聚區之一。
搶抓數字經濟新風口,“蘇州制造”跑出加速度。
今年上半年,全市工業企業的智能化改造、企業上云、示范標桿、管理基礎能力、智能制造診斷項目數不斷提升。在今年首次發布的“全國縣域工業互聯網發展指數”排名中,我市4個縣級市均進入前十,其中昆山、張家港位列第一、第二。全市評選首批市級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標桿企業30家,全國15大雙跨平臺已有12家落戶蘇州,市、縣市(區)兩級已啟動和完成診斷服務項目920個。蘇州工業園區升級“智能制造貸”,設立區域風險補償池,降低企業改造門檻和融資成本;常熟市加大智能制造補貼力度,傳統制造業貼息3%,非傳統制造業貼息2%。
當前,全市貫徹實施《關于推進制造業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的若干措施》,市工信局帶領全市工信系統落實《“蘇州制造”品牌建設三年行動計劃》《蘇州市推進制造業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工作方案》等政策舉措,以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為抓手,緊盯任務,跟蹤進展,用3年時間,完成全市規上工業企業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全覆蓋。按照“三年行動計劃”,重點是著力實施優鏈鍛造、優企培育、優品打響、優才集聚、優資匯融和創新提速、集群提質、智造提效、品牌提升、質量提高的“五優五提”專項行動。
市工信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我市通過打響“蘇州制造”品牌,大力推動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進一步提振“蘇州制造”品牌形象,提高國內外市場對“蘇州制造”品牌的認同感和信任度,提升“蘇州制造”品牌知名度和美譽度,讓“蘇州制造”在全球制造業中贏得主動、贏得地位,全力打造全球高端制造業基地。
【數據鏈接】
今年上半年,全市已摸排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項目8160個,涉及企業5847家,其中規上工業企業4091家,市縣兩級啟動實施了920個診斷服務項目,40家銀行參與“智能制造貸”合作,授信總額度達122.9億元。全國15大雙跨平臺已有12家落戶蘇州,累計建成5G基站21688個,建成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二級節點13個。(記者 張帥)
標簽: 蘇州制造 全球高端制造業基地 規上工業企業智能化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