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服務體系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日前發布,明確“十四五”時期推動全社會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格局初步形成。
值得關注的是,《規劃》專章提出“大力發展銀發經濟”,這在養老五年發展規劃中是首次,其中涉及有序發展老年人普惠金融服務、促進和規范發展第三支柱養老保險等內容。
國家發展改革委、民政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醫保局等四部門有關負責人就《規劃》答記者問時表示,發展中國特色銀發經濟,要堅守政府保基本、兜底線職能,為特殊困難老年人提供均等可及的服務和產品;同時充分發揮國有資本、社會資本等不同資本,企業、民辦非企業單位等不同組織的作用,推動壯大國內市場。通過建立系統性、整體性的產業發展政策推動銀發經濟健康穩步可持續發展。
夯實養老保障體系
織牢社會保障和兜底性養老服務網是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重要舉措。
《規劃》提到,“十四五”時期,要進一步健全社會保障制度,完善基本養老保險和基本醫療保險體系。除了延遲退休,還有不斷擴大基本養老保險覆蓋面、提高企業年金覆蓋率、促進和規范發展第三支柱養老保險等舉措。也就是說,養老保險三大支柱都要進一步發揮作用。
其中,發展第三支柱養老保險被寄予厚望。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中國保險與養老金研究中心研究負責人朱俊生表示,目前中國養老保障體系存在的突出問題就是養老資產總量不足,難以適應老齡化要求。發展第三支柱養老保險可以增加養老金資產規模及其保障能力,矯正養老金體系的結構失衡,提升基本養老保險可持續發展能力。
招聯金融首席研究員、復旦大學金融研究院兼職研究員董希淼認為,多層次養老保障體系需要銀行體系、保險行業、資本市場形成合力,“三管齊下”,協調發展,共同推動第三支柱發展壯大,實現我國養老資產保值增值,健全完善我國社會保障體系,更好地滿足中老年群體美好生活的愿景目標。
被稱為“社保第六險”的長期護理保險在《規劃》中也被重點提及,包括構建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政策框架、制定全國統一的長期護理保險失能等級評估標準、健全長期護理保險經辦服務體系等。
值得關注的是,除了穩步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外,《規劃》針對失能人員的護理服務有很多新的提法。例如,引導商業保險機構加快研究開發適合居家護理、社區護理、機構護理等多樣化護理需求的產品;研究建立壽險賠付責任與護理支付責任轉換機制,支持被保險人在失能時提前獲得保險金給付,用于護理費用支出;支持助浴服務相關產品研發,推廣應用經濟實用型產品,鼓勵助浴機構投保相關保險,提高風險保障程度等。
“這些都給保險業參與養老金融服務提出了新的課題,也是公司應重點發力的領域。當前,保險機構在做好長期護理保險經辦服務的同時,要大力發展與長期護理保險相銜接的商業護理保險,滿足老百姓多層次、多樣化的長期護理保障需求。”某大型壽險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
發展老年人普惠金融
就我國老齡事業而言,想要將廣闊前景轉化為實際優勢,一個重要抓手是滿足老齡人口的金融需求,大力發展銀發經濟。
過去一年,養老理財試點政策落地、專屬商業養老保險試點工作展開、公募基金以養老目標日期基金和養老目標風險基金的形式持續參與老齡事業……不同類型機構布局養老金融的形式百花齊放、各有千秋。
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養老金融尚處于起步階段,仍存在養老金融產品同質化、養老金融服務不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中長期養老金融產品缺乏等短板。近年來,一些金融機構陸續嘗試推出養老相關金融產品,但大多數并不具備真正養老功能,主要是一些短期的理財產品和投資工具不符合養老金融穩健、安全、長期等要求。
這也是本次《規劃》提出“鼓勵金融機構開發符合老年人特點的支付、儲蓄、理財、信托、保險、公募基金等養老金融產品,研究完善金融等配套政策支持”的主要考慮。
招聯金融研究員廉婧表示,為鼓勵更多人通過養老金融產品更好地滿足養老需求,監管部門可以在財政稅收、產品準入等方面采取更多的支持政策,比如將養老理財、養老保險、養老基金等納入稅收遞延賬戶并降低整體稅率。關于養老儲蓄,則建議在利息稅征收上實行不同的政策。
需要強調的是,想要發展好普惠型養老服務,僅靠產品服務“擴面”是不夠的,還要“提質”,即提高產品服務“適老化”的質量。董希淼提示,過去一段時間以來,金融機構進行的適老化改造主要是基于履行社會責任方面的考量,可持續性有待觀察。此外,當前法律制度對老年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也存在不足。金融詐騙、非法集資等受害者,往往以老年人為主。但目前并未針對老年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作出具體規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立法背景主要還是基于餐飲行業、家用電器等傳統消費領域,在司法適用上存在不足,難以有效保護老年金融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對此,《規劃》提出,營造老年友好型社會環境,增強發展要素支撐體系,維護老年人合法權益。加強涉老金融市場的風險管理,嚴禁金融機構誤導老年人開展風險投資。加強對金融機構開展養老服務領域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的監管。
拓寬養老融資渠道
大力發展養老事業,離不開進一步拓寬金融支持養老服務建設的渠道。
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對《中國銀行保險報》記者表示,養老服務投資的投資周期長,回報率也相對較低。因此,養老服務需要有國有經濟托底的同時也鼓勵民營資本、社會資本積極參與,需要有金融機構的大力支持。尤其如何匹配養老服務的融資需求,開發出與養老服務投資相配套的相關融資產品。
本次《規劃》指出,鼓勵金融機構按照市場化、法治化原則,提供差異化信貸支持,滿足養老服務機構合理融資需求。
“銀行從事信貸服務的經驗豐富,信貸金融產品和服務方案豐富。保險業更擅長長期投資,保險產品也是積累養老資產的主要產品。”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研究員婁飛鵬對記者表示。
《規劃》還具體指出,鼓勵探索以應收賬款、動產、知識產權、股權等抵質押貸款,滿足養老服務機構多樣化融資需求。在依法合規、風險可控的前提下,審慎有序探索養老服務領域資產證券化,支持保險資金加大對養老服務業的投資力度,支持保險機構開發相關責任險及機構運營相關保險。
“當前我國養老服務類金融產品需要創新,從而來滿足其長期投資的融資需求。”董登新認為,在投資方面,保險公司具有較大優勢,可以提供與養老服務相匹配的健康保險產品和養老保險產品。由此,保險公司發展養老服務投資可以將其主業與長期投資融為一體。另外,我國在養老服務領域、資產證券化領域還有很大的拓展空間。
婁飛鵬則認為,發展好養老金融事業,不僅需要遵循商業化原則,還需要政府從財稅方面予以必要的支持,這也是國際經驗。除此以外,發展養老金融事業,需要政府加大輿論引導,提高個人對于養老儲備的認識水平,更積極地參與到養老金融事業中來。(記者 朱艷霞 胡楊 樊融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