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少銀行三年期與五年期人民幣定期存款利率出現倒掛現象的同時,美元存款利率則悄然上浮。
調查發現,大部分國有銀行的美元存款利率依舊保持在較低水平,而股份制銀行和外資銀行則相應上調了存款利率。
其中,上海農商行“外匯鑫存款”業務20萬(含)美元及以上21個月存款利率從此前的0.55%上調為3.50%,上浮295BP;5000(含)美元到20萬美元的21個月存款利率也從此前的0.45%上調為3.30%,上浮285個BP。調整表顯示,此次調整時間從6月23日起執行。
對于美元存款利率的上調,中國(香港)金融衍生品投資研究院院長王紅英表示,銀行之所以上調該利率,主要是美聯儲近期不斷加息,導致全球美元利率上升,作為國內的美元類存款也要與之保持同步上漲水平,否則就有可能存在存款搬家的傾向。
美元存款利率上調
6月16日,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公布了6月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會議聲明,明確提出將聯邦基金利率目標區間上調75個基點至1.50%-1.75%區間。這也是自1994年以來,美聯儲加息幅度首次達到75個基點,為28年來最大幅度。
截至目前,美聯儲在年內已經加息三次,共計150個基點。
“美元一年期存款利率是0.30%,美元結構性存款利率為1.15%至1.50%,起存金額2000美元。”工商銀行北京某支行營業部理財經理介紹。
在被問及該存款利率是否有上調時,上述人員表示美元定期存款利率比之前還少了點,但美元結構性存款利率與之前變化不大。
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的官網則顯示一年期與二年期美元存款利率均為0.35%。不過,中國銀行在上海地區美元存款一年期的利率則上調到了1.40%。
與國有銀行不同的是,外資銀行中,大華銀行(中國)最新一期起存金額為5萬美元、期限為12個月的美元存款利率為2.10%,較之前0.20%上漲190個BP。
另一家外資銀行相關人士表示,美國本土定存的利率上調,對應的國內銀行相關美元類業務也有相應的上調,預計后續還會有上調趨勢。
此外,華南地區某商業銀行也對美元存款利率進行了大幅上調。其中,7000美元至5萬美元12個月的存款利率為1.90%;5萬美元至20萬美元12個月的存款利率為1.95%;5萬美元至20萬美元24個月的存款利率為2.05%;20萬美元至300萬美元24個月的存款利率為2.00%。
而此前該行一年期和二年期的存款利率均為0.60%,以最低起存金額計算,較之前上漲130個BP。
“美元存款對于大眾來說就是理財產品的一種,存款利率是影響儲戶行為的重要因素之一。”某商業銀行宏觀分析人士表示,從美國目前通脹走勢看,美聯儲加息、縮表持續,美元有望維持強勢,但需要警惕追高美元風險。
貨幣錯配風險降低
據5月金融數據顯示,5月份人民幣存款增加3.04萬億元,同比多增4750億元。其中,住戶存款增加7393億元,非金融企業存款增加1.1萬億元,財政性存款增加5592億元,非銀行業金融機構存款增加2568億元。
今年前5個月,人民幣存款累計增加13.99萬億元,同比多增3.8萬億元。
5月末,外幣存款余額9845億美元,同比下降2.9%。5月份外幣存款減少130億美元,同比多減224億美元。
中國銀行研究院研究員梁斯認為,居民儲蓄存款大幅增長是綜合因素作用的結果,其中一大原因是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使得居民預防性儲蓄動機增強。此外,股市疲弱致使居民減少了對資本市場理財產品的購買,房地產市場運行疲弱也使得居民持幣觀望意愿增強。
值得注意的是,調查發現,五大國有銀行中,工商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農業銀行都出現了人民幣三年期與五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倒掛的現象。
其中,工商銀行、農業銀行與中國銀行,整存整取三年存款利率最高能達3.15%,而五年則為2.75%。
究其原因,業內人士表示這源自銀行預期利率可能會繼續下降,對于吸收長期存款的意愿并不強烈。
而現階段,一邊是人民幣存款利率下降,另一邊是美元存款利率上升。
對于是否會出現大量居民選擇美元存款時,王紅英認為,將人民幣兌換成美元后,可以起到貨幣保值升值的作用。短期來看,會導致人民幣存款下降、市場流動性會趨于收緊。且由于美聯儲加息預期仍存,人民幣也會出現一些技術性貶值,影響人民幣幣值的穩定。
但王紅英強調,盡管目前看美元存款利率上漲,但我國對個人換匯有一定的限制,不會對人民幣市場產生影響,總體情況相對可控且穩定。
“目前美聯儲激進加息且經濟前景趨緩,以及歐洲等非美經濟體加息都可能限制美元走強。同時我國央行靠前發力,進一步加大穩健貨幣政策實施力度,市場也早有預期。”前述宏觀分析師表示。
更為關注的是,在6月23日中共中央宣傳部舉行的“中國這十年”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上,國家外匯管理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王春英指出,人民幣匯率雙向浮動、彈性增強,能夠及時有效地釋放外部壓力,有利于穩定市場預期。人民幣在全球外匯儲備和國際支付結算中的占比持續提高,有助于降低我國跨境交易中的貨幣錯配等風險。(劉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