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蘇一重數控機床有限公司展廳屏幕上,顯示著該公司銷售出去的數控機床的運行數據,包括加工轉速、加工進給量、開關機時間、日耗電量等。這是江蘇一重新開發的客戶能源數字化管理系統。“通過這個系統對機床能耗統計分析,有助于我們提出改善方案,提升客戶機床使用效率及管理水平。”江蘇一重副總經理呂飛介紹。
江蘇一重是國內工業母機(機床)行業重點企業、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工業母機是制造機器的機器,是一切制造業的基礎。近年來,江蘇一重通過加快數字化轉型不斷積淀高質量發展新動能。今年一季度,該公司銷售同比增長超過50%。
實施“企業上云”,“千里眼”提升市場競爭力
(相關資料圖)
江蘇一重有四個產品事業部,其中精密機床事業部的拳頭產品——智能鉆銑鏜復合加工中心系列產品廣泛用于工程機械制造領域。隨著國家深入實施“雙碳”戰略,節能減排已成為制造業企業的迫切需求和現實行動。幫助客戶提高產能、降低能耗,是江蘇一重通過“企業上云”拓展發展新空間的新實踐。
今年3月26日,江蘇一重實施“企業上云”計劃,借助工業互聯網平臺,實現了對客戶機床的遠程服務支持,包括對其工作狀態的遠程監控、故障診斷,以及指導客戶維護保養設備。
在江蘇一重展廳另一面屏幕上,滾動顯示著接入系統的客戶機床數據和IP地址。數據顯示,目前接入的機床已有300多臺,IP地址覆蓋全國各個省份和地區。
“企業上云”為江蘇一重裝上了“千里眼”,更為企業充分利用大數據資源、賦能自身發展提供了支撐。
“以前客戶機床數據儲存在公司內部,是數據孤島。現在數據搬上云端共享,形成樣本大數據。我們通過數據挖掘、與行業數據模型對比分析,總結出更好的機床管理模式,從而為其他企業提產增效、節能降耗提供解決方案。”呂飛介紹,為客戶提供數據管理的增值服務,有助于企業進一步增強市場競爭力。
智能產線賦能,企業制造效率提升10倍以上
“企業上云”是江蘇一重數智轉型的細節之一。
通過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江蘇一重正在為許多企業智造賦能。
去年年底,廣西柳工集團兩條智能鉆銑鏜復合加工中心生產線投入使用,用于挖掘機腹板的無人化加工。這兩條生產線由江蘇一重制造,貨值600多萬元。
通過遠程數字孿生系統,記者目睹了這兩條生產線的智能生產加工過程:搬運碼垛機器人擺動手臂,抓取鋼板放在AGV小車上;AGV小車運送鋼板至上料架,機器人抓取鋼板放置于機床夾具上;鋼板經過鉆、銑、鏜等加工工序變成成品,通過傳輸裝置送至下料架,由另一臺機器人搬運下線……整個過程無人操作。
“這兩條生產線大量應用視覺識別裝置、傳感器、二維碼和工業軟件等,大大節省了人工成本。”呂飛介紹,過去靠人工上下料,一個班次需要兩名工人,一天三個班次需要6人,另外還需一名車間負責人現場管理;現在只需一人在屏幕前監控,全過程可實現無人化操作,生產效率提升了10倍以上。此外,智能化作業保證了加工精度的穩定性。
探索數智轉型,近五年輸出百余條智能化生產線
梳理江蘇一重近十多年的發展歷程,充滿著對數智轉型的不斷探索。
2006年,江蘇一重為提高機床刀具的加工精度,引進數字化控制技術,進行工藝設計創新,將機床切削加工進給速度從600mm/min突破至4000mm/min,不但填補了國內空白,而且迫使國外同類產品價格下降了300%。
2010年,江蘇一重在機床設計中引入智能識別技術和設備,實現了對加工產品性能的在線檢測。2020年,國內外出現疫情后,圍繞客戶企業工人無法到崗影響生產的現實痛點,江蘇一重開始研發全自動生產線。
“現在客戶需要的不再是標準件機床,而是定制化、智能化的生產線。不僅要求設備加工時無人操作,上下料、裝夾具等輔助環節同樣要實現智能化。”呂飛介紹,“近三年,我們累計為20多家工程機械企業提供了近60條智能化生產線。近五年,累計為各行業輸出100余條智能化生產線。”
江蘇一重能夠不斷加快數智轉型,離不開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以及與高校院所的產學研合作。江蘇一重不但自己組建了企業技術中心,還與上海交通大學合作,共建上海交大(揚州)工業設計研究院。
“我們將瞄準工業母機數字化、智能化和開放化的發展方向,進一步加大數智轉型力度。”呂飛介紹,將持續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研制高自動化、高性能、高效率、低能耗的智能化設備和自動化生產線,為相關行業數智轉型提供保障。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