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長江河道歷經水流沖刷,需定期體檢把脈“健康狀態”,看看河勢是否穩定,從而為防汛搶險、日常維護和岸坡防護提供參考。長江究竟怎么“體檢”?記者近日登上“南京測量一號”一探究竟。
“南京測量一號”防汛專業測量船行駛在江面上
“南京測量一號”是南京市長江防汛的專業測量船,分上下兩層。最核心的儀器是回聲測深儀,其分為水下單元與甲板單元兩部分。船只出發前,工作人員會將回聲測深儀安裝在船的底部、約水下1米深處,用于發射接收聲波信號,計算實時水深。甲板單元的專用測繪軟件將接收到的水深數據與GNSS定位數據顯示在屏幕上,“猶如水下‘聽診器’,聲波觸及河床底部即刻返回,通過聲速與時間差就可以精確計算聲波觸及點位的河床深度。”南京市長江河道管理處河道技術科副科長范睿介紹。
一切準備就緒。駕駛員吳加勇在二樓駕駛室里開始操控方向盤,眼睛不時看向一側的實時監測數據顯示屏。記者看到,顯示屏上不僅顯示船只的坐標、航速、水位等,還跳動著河床深度不斷變化的數據,26.32米、30.07米……
站在船艙內目視前方,記者發現,船只的行進路線與普通船只徑直向前完全不同,走的是S形路線。實時數據顯示屏上一個個紅色小點組成的軌跡也確是如此。記者仔細一看,紅色小點形成的S形軌跡始終位于兩道藍線之間,“兩條藍線之間的實際距離為40米,為一個測量斷面,測量船就是在長江40米寬的距離范圍內進行S形行進,每繞行20米就會有一個聲波點位,紅色小點就是聲波點位。”范睿告訴記者,1公里長的岸線范圍內,測量船呈S形行進,至少需要1個小時左右。
“南京測量一號”防汛專業測量船工作人員利用回聲測深儀進行水下地形監測
測量船采集完數據后,技術人員會通過河勢分析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并和往年同期采集的數據進行對比,從而分析出該岸段河床沖淤和岸坡變化情況。“對沖刷較大和岸坡較陡區域會重點關注。”南京市長江河道管理處防辦技術人員祁仰旭介紹,南京市每年汛前都會對長江南京段七壩、大勝關、棲龍等19個重點岸段進行1:2000的水下地形監測,監測分析岸線長度131.4千米、水域面積59.15平方千米。經過處理后的數據能繪制出一幅詳細的江底圖,猶如一張“X光片”。
“就在前兩天,我們剛剛完成今年汛前長江南京河段河勢分析工作,根據‘體檢’,長江大勝關、梅子洲左緣、下關、七壩等岸段是今年的防汛重點岸段。”祁仰旭告訴記者,大勝關段和七壩段是南京長江的重要節點位和導流岸壁,河槽窄、岸坡陡、主槽深,是歷年防汛的重點;下關段河道窄深,最窄處不足1公里,平面形態單一順直,歷史上曾出現較大險情。“準確掌握水下變化情況,給長江‘體檢’十分必要。”市水務局相關負責人介紹。
記者了解到,近年來,南京市根據河勢測量與歷史資料比對,先后實施了一批長江河道應急消險工程,包括魚嘴公園及秦淮新河段、八卦洲天河口段、新濟洲西江橫梗段、金陵化工1號碼頭和天河口段、原棉麻倉庫碼頭段等。“通過一批消險工程的實施,確保沖刷變化較大區域的水下岸坡穩定,保證了區域防洪安全。”祁仰旭表示。
(來源:南京日報)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