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陰沉沉的,一個人站在田邊,不時看著手機里的天氣預報上,“雨”和“陰”的圖標變化,不時抬起頭,望著遠處正在賣力工作的收割機,眉眼里滿是焦急。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看“天”又看地的這個人,是丹徒區世業鎮的種糧大戶童忠華,黝黑的臉和結實有力的膀子,透著種糧人的“力氣”。
麥子是要搶,但為什么這么著急?
“天氣預報里,今天晚上就要下雨了。收麥子的時候,那是最怕雨水的?!闭驹邴溙镞叺耐胰A說道。
原來,回鄉種地6年的童忠華,在興隆村種的300畝麥子,從6月2日才開始收割。“第一天,來了兩臺收割機,從早上8點干到晚上7點,才收了100畝,這進度讓人著急?!?/p>
6月3日早上7點,童忠華就開車來到田里等著收割機進場。7:30,在童忠林焦急的等待中,車輛的轟鳴傳入他的耳中,他拔腿就朝著田邊公路上趕,一刻都不耽誤,引導著收割機朝田里開去。“老兄,今天麻煩你加加油,上午收快一點,不然這剩下的200畝麥子可就來不及收了?!?/p>
童忠華著急,收割機賣力,一場與時間的賽跑,在柴油發動機有力的“轟鳴”聲中,打響了“發令槍”。
機器在田里走,童忠華也絲毫沒閑著,拿著借來的水分測試儀測定新收小麥的水分。取糧,裝盒,測定,水分測試儀的小屏幕上,顯示出了12.4的數值?!霸趺催@么干?”蹲在地上的童忠華看到數值,有些懷疑。又經過4-5次測試,數值穩定在12.4-12.6之間。
這個數值代表著什么呢?按照相關標準,小麥入倉水分應不大于13%。這意味著,童忠華田中打出的小麥,達到了可以直接“入庫”的標準,收上來,就能賣。
喜出望外的童忠華,心里加速收割的念頭越發迫切。在他目光的“跟隨”下,每隔20分鐘,“大肚鼓鼓”的收割機就會回到機耕路邊,將滿肚子的麥粒傾倒進小型拖拉機的拖斗中。兩趟下來,小型拖拉機就拉著滿滿一斗麥粒,直接運到鎮上的“收購點”。
脖子上掛著汗巾的機手老劉,每次趁著收割機“放糧”的間隙,就會打開駕駛室的門,再猛灌上一大口水,緩解持續出汗的疲勞。“麥收灰塵大,得把駕駛室關得稍微密閉一些,這個天關的久了,駕駛室里溫度高,開空調費油,忍忍擦擦汗就行。”
當下,老劉一畝地收割費是60元,干一天能掙到3000元左右,雖然干活很累,但他心里高興。
農機手開心地賺著“技術錢”,而靠著賣糧賺錢的童忠華,心里則有些無奈。今年的小麥收購價回到了2.4元/公斤的多年平均水平線,比去年2.8-3元/公斤的價格低了不少。“刨去運費,可能還達不到2.4元/公斤。而且,由于去年效益好,今年的田租還漲了。”
當然,今年的麥收也有“意外收獲”。2022年秋播,童忠華在農業專家的推廣下,選種了“鎮麥15”,今年他的麥田里打出了畝均547.8公斤的好成績,距離前幾天測出的鎮江小麥畝產“最高值”588.1公斤的數值,也相差不遠?!斑@個品種真不錯,不但產量高,抗性也好,明年還得接著種。”
時間一晃已經過去3個小時,收割機也將田塊的右邊部分徹底“清空”,開始轉戰左邊部分。再次看過手機里的天氣預報,童忠華拿起手機,開始打電話。“喂,我訂的其他兩臺收割機什么時候能到位,下午必須到我這,不然我就來不及收了……”為了在雨水到來之前清空“麥場”,童忠華準備下午“四機齊發”,無論如何也得讓自己辛苦種出的麥子顆粒歸倉……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