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今天,記者獲悉,眼下正值小麥豐收時節,6月初以來,南通如東栟茶方凌墾區3500畝改良田內,小麥已陸續開鐮收割。根據初步測產,這批小麥畝均產量超過428公斤,刷新了墾區10年來小麥單產最高紀錄。
“鹽堿地初始改良階段,小麥產量只有100多斤一畝,現在已經翻了好幾番?!比鐤|縣裕隆昌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沈志榮告訴記者,這也是墾區改良田繼去年常規水稻畝產超600公斤后,再次實現小麥豐收,意味著改良團隊堅持了10多年的生態改良法取得明顯成效,“頑固不化”的鹽堿地已逐漸蛻變為可供常規作物生長的農田?!澳壳胺搅鑹▍^內,已有約4000畝土地土壤鹽分趨于穩定,基本能夠適應常規作物種植。像今年,除了3500畝小麥外,我們還種植了700畝油菜,畝產也達到200斤?!?/p>
據了解,栟茶方凌墾區由沿海灘涂匡圍而成,土壤初始含鹽量高達千分之二十。2011年,裕隆昌公司承包了其中5300畝土地,開始探索鹽堿地改良,初期主要采用“以水壓鹽+種植田菁”的辦法,來不斷降低耕層土壤鹽分。等到土壤平均鹽分下降到千分之六以下后,改良團隊積極引進耐鹽水稻、耐鹽油菜、耐鹽小麥等耐鹽堿作物來適應并同步改良鹽堿地。2020年,此地被袁隆平院士團隊選為“海水稻”試驗示范種植基地。3年多來,基地先后試種了“超優千號”“創豐優絲苗”“飼油2號”等10多個耐鹽堿作物品種,其中,水稻最高畝產達802.9公斤,創下了2020年鹽堿地水稻高產全國紀錄。
“今年,墾區將繼續開展耐鹽水稻新品種試種,目前,170畝的耐鹽水稻秧苗正在加緊培育中,計劃6月中旬移栽。”沈志榮說,地為糧之本,墾區將繼續應用生態改良方式,加快鹽堿地開發利用,全力激發土地潛能,做好糧食“加法”文章。“剩下的1000多畝鹽堿地,我們計劃用兩到三年全部改良完成,進一步增加耕地面積,促進糧食增產。”
(《零距離》記者/胡艷 通訊員/徐書影 朱海城 編輯/玉潔)
標簽: